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吴佩孚:20年代最有希望
志愿军限时10分钟 200名
日美教授对谈:中美日半
回顾20世纪世界三次楼市
老部下守墓半世纪 “山
辛亥革命纪念馆昨日奠基
20万越南难民在中国:我
戴逸与祁龙威半个世纪的
撰写二十世纪中国史:史
最新历史证据表明钓鱼岛
最新热门    
 
20世纪西方眼里的四种中国形象

时间:2010-1-27 12:41:32  来源:不详
由平等的民主社会,工人、农民在矿井田头、广场公园可以广泛地讨论国家大事,他们选举自己的领导人,组织监督自己的政府……实际上这都不是真的。就像西方人经常看到的照片上中国人民脸上洋溢的幸福与自信的表情不是真的一样。

布洛耶尔(Claudie Broyelle、Jacques Broyelle)他们的看法与伦敦夫妇相同,认为中国事物,眼见并不为实。真实的中国,令你震惊、困惑。三位法国人找到了中国社会最独特、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单位。一个红色帝国分成无数个单位,由一条红线串起,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单位不仅组织人民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控制人民的生活。它为员工提供住房甚至家具,决定每一个人的食品供应、婚姻与迁移。没有“单位”的同意,你不能旅行,不能迁居,也不能定居,不能结婚,结婚之后不能生孩子,生孩子也不能使孩子受教育……三位法国人描述的“真实的中国”,令人想起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笔下可怕怪诞的世界。“真实”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时刻,它显得竟是像虚构一样!

在西方人看来,“文化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近十亿人在疯狂的个人崇拜鼓动下爆发了一阵持久的歇斯底里式的破坏症,千年文明遗产毁于一炬,千百万人生命碾作泥泞,革命过后,偌大的国家在物质与精神上都荒芜一片。英国电视系列专题片《龙心》(The Heart of Dragon)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革”的“破坏”行为,在西方广为流传。现代传媒的影像冲击力是巨大的,而且同类节目远不止此一部,电影《末代皇帝》最后的镜头结束在可怕的“文革”场景,给人留下深远的想象空间。另外,还有历史学家、汉学家的研究,新闻报道与文学艺术作品,如罗杰·嘉赛德(Roger Garside)的《复活:毛后的中国》、郑念的《上海生与死》、梁恒夫妇的《革命之子》,都有广泛的影响。

对于西方人来说,发生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与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同一个中国,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些人的事,无法分别开来。麦克拉斯在总结八十年代西方的中国形象时指出,尽管总体来说是肯定的,但“文革”的阴影始终无法摆脱8。实际上麦克拉斯过分乐观地估计了八十年代西方的中国形象。“文化大革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的恶劣影响是滞后的,主要发生在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八十年代西方有关中国最畅销的书、最流行的故事,不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而是刚过去的“文革”。他们关注与想象的中国,是“文革”与后“文革”的中国。即使是正面形象,也多以对经历过“文革”巨大苦难的中国的同情为背景。

中国开放了,“长城”与“竹帘”似乎都被拆除,1986年,英国著名的游记作家考林·萨布伦(Colin Thubron)开始了他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中国行。他说:“五年前,要进入这个国家还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今天,几乎整个国家都可以让旅行者自行深入其中。超过两百五十个城市和地区突然开放,穿梭其间的火车、轮船和汽车,为你提供了各种消失于这片未开化的土地上的方式……”9萨布伦所说的“未开化”具有多重含义,包括未被发现的、半野蛮的神秘丑陋的内容等。他的游记《大墙之内》出版于1987年,成为一时的畅销书,BBC广播电台曾经连播过整部游记。这是又一部从书名到内容都无甚新奇的畅销书。再者,格莱姆·佩克(Graham Peck)写过《穿过中国的大墙》(Through China's Wall, 1940),斯塔奇的那部游记就叫《大墙之内的国土》。此外西方以大墙(长城)为名写中国的书,就笔者所知,至少还有十种之多,《大墙之内》的内容,也并无新奇之处,至多只是在写作风格上更富于文学色彩。《大墙之内》之所以畅销,完全是因为它代表着并满足于西方当时大众对中国的想象,一个试图挣脱“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但又陷入新的混乱,一个不断变革但又永远无法摆脱其噩梦般历史与种族宿命的国家。

如果我们还记得像波伏娃的《长征》、麦克兰妮的《无远而不可及》或莱斯的《中国阴影》等著作一开始对自己的中国想象背景的追述,我们就知道萨布伦的“创造”恰在于他无所创造地熟练运用了某种游记的写作惯例。他说自己孩童时代的中国想象就是“充满矛盾和扭曲的”。一方面是充满朦胧芳香与秀色的异国情调,另一面是可怕的中国暴行。但不管怎样,“中国人毕竟是些发育迟缓、皮肤焦黄、彼此相像的民族。众多的人口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麻木无个性。他们甚至不能是完全的人”。如果这只是萨布伦在来中国之前从西方获得的关于中国的离奇并充满蔑视与恶意的想象,尚可以理解,那么不可理解的是,萨布伦在中国现实中旅行的见闻,恰恰不是在否定或修改他的想象,而且进一步证明他的想象,开放的中国使他可以进入中国各个地方,接触各种人,这是当年抱怨竹帘或铁幕的西方旅行者所难以期望的。他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这类城市,到过胡同、饭馆、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