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批林批孔:历史学者杨荣国的选择题

时间:2010-2-16 15:33:26  来源:不详
一良都深陷其中。80岁的吴宓一副拼老命的样子,他说:“宓不像×××那样,当趋时派。全盘否定孔子,……宓极不赞成。”又说:“没有孔子,中国还在混沌之中。”

传统的国学研究者在此次的“批孔”风潮中很难全身而退,他们必须选择尊孔还是反孔,而这不是一道学术题,而是一道政治题。这一点,敏锐的外国观察者都已经注意到了。1973年9月25日《纽约时报》的“新闻摘要”称:“最近对孔子的批判把他描述为‘反革命’,并且明确地把他与林彪相提并论。” 11月3日则说:“从批判孔子说到秦始皇”,中国观察家猜测:“根据以古喻今的原则,孔子是否代表了周恩来,秦始皇代表了毛泽东。林彪在1971年曾经指责过毛泽东是当代的秦始皇。”

这一年,作家陈白尘在日记中记录称:“外界传言某某发言中所影射之“大儒”事,果然属实!此辈这是在自掘坟墓了!目前维持大局不至于乱者,惟周公耳。自毁长城者必自毙!”

沈从文则在一封家信中写道:“红红一上学即写批评孔老二,这位“孔老二”究竟是什么时人,作了些什么,也一点不知道。不久又批《三字经》,《三字经》内容,也不明白。凡事人云亦云,亦得个“优”。”

被时代夹裹着前进的人们,在非常含蓄地传达着对“批孔”的反抗。据出版部门统计,从1973年下半年起到1976年底止,共出版评法批儒图书10403种,这种地毯式的轰炸留下的痕迹并不明显。1973年12月30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莫格的文章认为:“孔子的书被禁,他的思想企图被根除,这一企图失败了。但是毛泽东的革命本身对中国人来讲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中国社会改造运动的历史继承之一。和柏拉图一样,孔子相信哲学家型的统治者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毛泽东也是一样,但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的。毛泽东力图改造中国,但是从孔子的角度看,毛泽东不是一个好的掌权者。”

儒法斗争的演变渐渐脱离了最初的轨道,政治上的冲突后来催生了中国新的变局。

即便如杨荣国,也对过多吹过头的宣传产生了怀疑。有一次在私下和弟子李锦全说,“儒法斗争在汉以前是没有问题的,在汉代以后有没有斗争就很难说。”不过,后来杨荣国还是同意了江青的说法,“儒法斗争不仅古代有,现代有,将来还有。”

寂寞身后事

四处演讲作报告的杨荣国,身体渐渐不支。

杨荣国的女儿杨淡以曾劝父亲不要再四处作报告了,杨荣国于是在1975年底到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到1976年6月的时候,杨荣国出院了。他先到长沙,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要他做个报告,他做了,只是听报告的人范围极小;到广州后,王首道等人又要他做,他是很听话的人于是也作了。据李锦全回忆说,这个报告印发了几万份,《南方日报》也进行了报道。

一生紧跟形势的杨荣国的政治敏感性在这一次起到了反作用,他原来批判孔子的时候还只是发挥自己原有的观点,现在则更加迎合时势。当时正是“批邓”风起,在这次的演讲中,他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小标题“邓小平也是孔老二”。

1976年9月18日,杨荣国和赵纪彬、刘大杰、朱永嘉、冯天瑜、冯友兰、周一良、魏建功等出席毛泽东追悼大会,名字在《人民日报》见报,这是杨荣国最后的辉煌。随即,“四人帮”倒台,杨荣国从云端跌入低谷,当他从北京回到广州住在某医院东病区时,有人向医院提出不能同“四人帮”的走狗和“反周总理的人”住在一起。医院无奈,只好把他搬到大病房,医生和护士也不敢多给予照顾。

据杨荣国的女儿杨淡以回忆,他病重时大小便有时失禁,陪待他的女儿连扶他上厕所也来不及。在此期间,几乎没有人敢来探病。但是令这个身患绝症的人最受打击的,仍然是给他戴上的“反周总理”的帽子。

杨荣国第一次品尝到了“影射史学”所带来的惨酷,据舒芜在《忆杨荣国教授》一文中说,“当时批判揭发中有一些过火不实之词,例如有此一说:美国总统特赠周恩来总理一种名贵特效良药,被移用于杨荣国身上,致使周总理不治,此说最使群情激愤,杨荣国最感冤屈,几次言之泪下。”

舒芜在文中认为,鼓吹法家的杨荣国“大概直以为吾道大昌,天将以为木铎,却不知只是被摆到场面上利用利用而已,密室阴谋是不会让他这样一个老书生与闻的。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后来广东省委原宣传部长张江明在一篇文章中为其正名说,“杨荣国病重住在北京协和医院时,听到悼念周总理逝世的哀乐,他主动提出参加周总理遗体告别仪式,医生同意;当他再次要求参加周总理追悼会时,因病情原因,医生未同意。医生和护士反映,在杨荣国整个住院期间,未发现他同‘四人帮’有任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