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鸿章600字奏折迫使朝
访德国李鸿章洒泪 勉励
俾斯麦劝李鸿章多照X光
翁同龢:搅局之王 与李
李鸿章出访尴尬事:在美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李鸿章:中国历史上“持
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
李鸿章与刘铭传的交谊
最新热门    
 
李鸿章的战略思想与甲午之败

时间:2007-3-9 16:40:24  来源:不详

甲午战争是以海战为中心的中日军事大对抗,中国方面的枢纽人物自当首推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者。早在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就与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分头设局办厂,制造船舰,催生“中国海军萌芽”(池仲祐:《海军大事记》,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洋务运动》第8册。)。70年代,李、沈同受光绪帝之命,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1879年冬,沈氏去世。从80年代初开始,“海军之规划遂专属于李鸿章,乃设水师营务处于天津,办理海军事务”(池仲祐:《海军大事记》,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洋务运动》第8册。)。当时他的目标很明确:“日本国小民贫,虚骄喜事。长崎距中国口岸不过三四日程,揆诸远交近攻之义,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第49页。)1888年,拥有25艘舰艇的北洋舰队正式成军,从而为90年代中国应对日本海军的进犯和挑战,提供了物质性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李鸿章,恐怕也就没有甲午海战。

甲午之役,中国彻底失败了。总结这场战争的教训,言人人殊,而大致有一点“共识”,即归咎于李鸿章“避战求和”、“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战略。检视李鸿章在甲午期间的战争部署,诸如“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存坚船为妥”(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中日战争》第4册第265页。);“海上交锋,恐非胜算”,“不得不求保船制敌之方”,“不应以不量力而轻进转相苛责”(《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78卷,第52~53页。);“大队必不远出,有警则兵船全出口迎剿”(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中日战争》第4册第269页。);陆军“固守大小炮台,效死勿去”,海军“率船出傍台炮线内合击,不得出大洋浪战”(李鸿章:《寄威海丁提督戴道刘镇张镇》,《中日战争》第4册第316页。)等指示,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