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鸿章600字奏折迫使朝
访德国李鸿章洒泪 勉励
俾斯麦劝李鸿章多照X光
翁同龢:搅局之王 与李
李鸿章出访尴尬事:在美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竟
李鸿章:中国历史上“持
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
李鸿章与刘铭传的交谊
最新热门    
 
李鸿章的战略思想与甲午之败

时间:2007-3-9 16:40:24  来源:不详
页,第13页,第1页。)国防之本在外交得失而不在军事胜负。“和”到什么限度?照他的说法,“目前固须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固,亦不宜自我开衅。彼族或以万分无礼相加,不得已而一应之耳。”(《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24卷第11~12页,第13页,第13页,第1页。)“和”是长远方针而不是权宜之计,是维持现状而不是争取平等,只要外族不以“万分无礼相加”,就必须妥协退让,“力保和局”。这是何等软弱的国防观念。说甲午之役败于守势防御战略,毋宁说是败于洋务运动总纲。在*方略的意义上,中日甲午之战原是同光洋务作派与明治维新作派之间的较量。李鸿章正是此中首当其要而又遍受掣肘的一个悲剧“名角”。

最后,还应当看到,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评价洋务派的军事方略,要充分注意实际运作与心中谋划的分别。李鸿章指挥甲午战争屡屡失误,节节失利,迅速陷入被群起弹劾、唾骂的灸烤阵围之中。这一阵围“由政府扬其焰,而后进之士闻声和之”(吴汝纶:《答潘藜阁》,《桐城先生全书·尺牍》第1卷,第148页。)。所谓政府,指帝党首领人物;所谓后进之士,则指一般的“后清流”人物。帝党、后清流一意主战,要求撤换将帅,“将不易,帅不易,何论其他!”(翁同和:《翁松禅致张啬庵手书》,第9~10页。)他们饬令湘系巨头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各军。结果,“刘坤一驻山海关,一日伪言倭兵至,坤一惧而三徙,其怯谬如此。举国望湘军若岁,至是乃知其不足恃。”(文廷式:《闻尘偶记》。)放言议政不同于躬身行政,于此可见一斑。李鸿章称清流中人“皆鲠直敢言,雅负时望,然阅历太少,自命太高。局外执人长短,与局中任事者不同”(薛福成:《庸庵文别集》第4卷,第150页。),虽然说的是前清流“四谏”,且有护短之意,但局外、局内之别确也不能轻忽。1894年朝鲜战场偾事,康有为写了一篇《攻日策》,开头宣称“凡事制于人者弱,能制人者强。故必能战而后能和,能攻人而后能自保。”中间指陈“攻日本之势,当知其地形险。”末尾断言“舍攻敌,无良策也。攻敌以铁舰;铁舰不足,以帆船;帆船不足,以渔船。中国之力不足,则假之以外国。外国若守局外而不肯助,则以海关贷数千万金以饵之,或割无用之地以予之。投骨于地,则众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