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南宋与金的百年战争:忠
日本人书中的朝鲜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珍贵彩
珍贵旧照再现甲午悲歌[
纪录片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教
纪录片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为解决傅作义
朝鲜战争后:留在中国的
战争中的偶然:大风拯救
最新热门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朝外交的失误

时间:2007-3-9 17:25:15  来源:不详
1884年日本驻朝公使竹添一郎策划发动了“甲申政变”。袁世凯领兵控制了政局,日公使自焚使馆,落荒而逃。 

此时,日本的军事力量还不足以对中国发动战争,于是便采取“和平”谈判方式,企图从清政府手中诈取侵略权益,来达到竹添一郎未达到的目的。1885年日本任命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赴华与李鸿章在天津举行谈判。而清廷却在“@①糜”方针指导下,确定此时对日交涉的“第一要义为剖析中倭误会打架,以释疑端,”[(6)]李鸿章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谈判中妥协、退让,迁就日方的无理要求。 

天津会谈伊始,伊藤博文看到清政府在朝鲜的强大军事力量,不利于日本的侵朝活动,因而想方设法使清政府从朝鲜撤兵,于是便提出了为避免中日失和不如中国先撤兵的建议。然李鸿章在谈判过程中不据理力争,斥责日本的侵略行径,反而答以日兵尚留朝作为理由,这就为伊藤进一步讨价还价提供了机会。李鸿章对伊藤提出的种种无理要求,不但没有驳回,而且还向清廷提议“撤军可允”,“但议处统将和偿恤难民,非情理,无质证”,“本可置之不理”,“但考虑到日本兵损国辱,如不定出办法,伊藤既无以复命,更无以息众忿”[(7)],因此二者应“酌允其一,俾得转场,而固和局。”[(8)]李还认为“总须两边迁就,方可说合”[(9)],并担心“再商不成,决裂径去,无可转圆,”[(10)]于是,中日双方最后签订了《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规定,两国应于四个月内将各自的军队撤出朝鲜,今后任何一国如果派兵前往朝鲜,应先行文知照对方。此约的签订使朝鲜成为中日共同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