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解放绥远:毛泽东指示区
我亲历上海经济体制改革
少林寺的风雨三十年:一
农村改革30年:历史性的
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
孔飞力80年代中期以来的
德国档案中有关义和团的
雍正朝货币制度改革的背
郭汉民咸同年间的变革思
龚书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最新热门    
 
变革的新工具

时间:2007-3-9 17:37:14  来源:不详

 

  传统定论多称戊戌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运动,这一说法其实并不确切。维新派固然努力策动社会上层,企图通过最高统治者“变成法”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时也从未放弃“自下而上”的活动。戊戌维新的领袖梁启超事后回忆说:

  康有为既上书求变法于上,复思开会振士气于下。〔1〕另一位维新人物王照也回忆说:“及于酉冬,康有为入都,倡为不变于上而变于下之说。其所谓下者,即立会之谓也。”〔2 〕他们不约而同的说法对于今天的人们重新观照维新运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维新派“自下而上”推动维新变法的活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改造传统的书院以创立新的学堂;

  2. 建立以民主参政为主要目标的学会;

  3. 创办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和民众舆论的新式报纸。 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维新派锻铸了传播新*意识的变革工具:学堂、学会、报纸。

  书院改革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不断的运动,其总的趋势是摒弃考课举业,引入中西实学。维新派进一步引发此趋势,以学堂作为传播维新思想、培养维新运动骨干的基地。康有为在授课中将传统的*理论与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相贯通,将儒家的社会义务思想和西方的*价值观相贯通。梁启超提出“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主张并贯彻于时务学堂的教育纲领中。以维新学堂为中介,新的价值观和知识在青年士子中迅速传播。变革的*日益炽烈。

  梁启超谈万木草堂中康有为的讲学活动说:

  抑先生虽以乐学教吾侪乎?然每语及国事杌陧,民生憔悴,外侮凭陵,辄慷慨欷xū@①,或至流涕。吾侪受其教,则振荡怵惕, 懔然于匹夫之责而不敢自放弃、自暇。每出则举所闻以语亲戚朋旧,虽聒而不舍,流俗骇怪,指目之谥曰‘康党’,吾侪亦居之不疑也。〔3〕因康有为富于情感的演说而“振荡怵惕”,又因思想变化而“虽聒而不舍”地影响亲戚朋旧,所以终于在观念同趋性的基础上结成“康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