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孙中山家族后人生活现状
松本楼:昔日招待孙中山
最新热门    
 
从孙中山民族革命实践的悲剧意识看近代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误区

时间:2007-3-9 17:40:52  来源:不详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民族,这使它在整个古代史上,始终以一个强大稳固、具有高度文明且不失多层次丰富多彩的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之巅。可是进入近代以后,却出现了民族凝聚力严重淡化的趋向,民心的“一盘散沙”之状,始终使一批批近代改革先驱者们在斗争中深受其累,且又为寻找不到解脱之途而困惑不已:每一次并不失以弘扬民族传统精神去作为鼓动民众的斗争口号,则都一一在失败的反省中深悟民心涣散仍是改革的致命阻力。以源远流长、具有强大凝聚作用为著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进入近代何以会顿然失色、渐入困境?重新强化近代民族凝聚力的出路在哪儿?下面且试图从孙中山民族革命实践的悲剧意识去探讨这个问题。 

 

一 

 

“民族革命”是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而“排满”则是“民族革命”的基本内容。不难发现,孙中山“民族革命”的实践中,正是在鲜明的“排满”口号下,显示出三个非常突出的特征: 

其一,强化种族对立的色彩。以“血统”作为依据,而将“华夏”、“轩辕后裔”同“鞑虏”、“野番贱种”对立起来,且以强调前者为优后者为劣来着意浓化满汉间的种族对立。所以将那些试图依靠满清政权以改良手段进行变法的维新派斥之为“失身于异族”的“汉奸”[①]。所以在辛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