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孙中山家族后人生活现状
松本楼:昔日招待孙中山
最新热门    
 
从孙中山民族革命实践的悲剧意识看近代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误区

时间:2007-3-9 17:40:52  来源:不详
平的斗争口号去争取民心,从维新派的“保皇”到革命派的“排满”,则都体现这一精神。孙中山的“民族革命”为什么不是以反帝而是以反满作为基本内容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反满在当时社会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不平衡,反帝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还并不重要,而满清的黑暗统治则使全国人民直接深受其害其苦,尤其使广大汉族人民备受“种族屈辱感”的压抑[⑦]。可以说,当时的社会氛围更适於反满运动的发动。所以,孙中山将“排满”作为民族革命的基本内容,一方面固然是针对了满清封建统治造成中国落后,贫穷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是迎合了广大汉族人民对满人的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出于这一点,其斗争口号必然带上浓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这对斗争的发展有着极强的策略意义。近代改革先驱们在斗争中都非常注意使用灵活的策略口号,这也是他们处在近代变革急剧状况下所形成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斗争风格。孙中山照样无法避免这个历史条件的局囿,所以他在理论上虽也一再强调只针对封建统治者,但在实践口号中则充斥着体现强烈种族对立色彩的“鞑虏”、“野番贱种”等等称谓。 

从上述两个现象可见,孙中山“民族革命”的实践口号中,不仅是袭用了传统民族主义的观念与意识,而且这种袭用在近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被更强烈地浓化和张扬,乃致使孙中山“民族革命”的实践带上过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这正是悲剧产生的症结所在:民族主义色彩的过分渲染,不仅使这场旨在建立独立民主国家的“民族革命”放过了一个真正的民族敌人--外国侵略者,而且也放过了中华民族内部的一个大敌人--封建主义。因而清王朝虽然推翻了,但旧有的一切没有得到改变,民主革命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而更令人困感的是民心仍然处于“一盘散沙”之状,民族凝聚力淡化的现象不仅不能得到扭转,反而因为中央大一统集权统治秩序的被打破,则以军阀割据的分裂形式使之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三 

 

这悲剧意识里存在着一个多么大的疑问呀!为什么以着意弘扬民族传统精神的民族斗争口号,却没有真正的提高民族意识?没有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