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孙中山家族后人生活现状
松本楼:昔日招待孙中山
最新热门    
 
从孙中山民族革命实践的悲剧意识看近代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误区

时间:2007-3-9 17:40:52  来源:不详
不能适合新的社会变革。所以必须要在对民族传统精神的扬弃更新上,建立起一套适应于近代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来重塑民族凝聚力的主体意识,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恢复民族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的意识,重新增强民族凝聚力。孙中山“民族革命”的实践恰恰是忽视了“观念转换”的重要性,没有注重先以新思想、新观念“开启民智”来作为民族革命的基础,乃企图以传统的“凝聚意识”来发动一场近代的民族革命,又再期望可“以革命开民智”,结果是民智未开而革命的成功也只成昙花一现。没有与封建主义的彻底决裂,民主建政必成一纸空文,这正是孙中山民族革命实践的悲剧。对失败的反思,才使孙中山及其追随者深悟“开启民智”乃是近代民主革命必不可少的一步。辛亥革命失败后不久出现了震撼人心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正是近代改革者们在痛苦反省中所作的一种积极探索。 

由上述可见,孙中山“民族革命”实践的悲剧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进入近代以后,强烈的民族危机和中西文化上的巨大落差,已导致民族凝聚力的严重淡化,而试图仍以传统的民族精神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作法也告幻灭。由此给近代中国人提出了一个艰巨的新课题:必须要在开启民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且勇于作民族理性反省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精神进行“观念转换”的改造重塑工作,然后才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的唤起民族自觉、重新的振兴民族意识和重新的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使中华民族重新自立自强於世界先进之林。 

 

注释: 

①孙中山:《敬告同乡书》,摘引自《中国近代*思想论著选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2页。 

②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摘引自《中国近代*思想论著选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4~531页。 

③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摘引自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页。 

④孙中山:《在广州宴请各军军官时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七卷。摘引自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48页。 

⑤孙中山:《批释加盖指模之意义》,《孙中山全集》第三卷。摘引自李侃:《近代传统与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