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革命就是请客吃饭”:
高风亮节的老一辈革命家
毛泽东讲蛇与农夫的故事
吴殿英与辛亥武昌首义
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的张
组图:60年代末处决“反
极少提及的历史:1950年
为陈独秀鸣冤 大革命失
周恩来在日本京都求学时
日本人对孙中山及其革命
最新热门    
 
辛亥革命的动员模式和国民党失败的历史命运

时间:2007-3-9 17:41:11  来源:不详
孙中山最后确定的民生主义,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实施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推动工业化建设。对于土地制度,即“平均地权”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抑制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工业化开辟道路,而不是直接调节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因此,他的纲领主要是*动员,而没有利益(经济)动员。革命对谁有利?革命过程中谁能得到实际利益?会引起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些都只有一些粗糙的理论性的假设而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孙中山虽然是一位革命者,但事实上他多次主张改良。例如,在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执政时,他就希望同盟会——国民党去从事社会改良的活动。护国运动结束后,同样如此。从经济体制改革来说,他实际上不是一个革命者。因此,他只主张*体制的革命,而不主张经济体制的革命,他最多只能说是半个革命者。但是,他每次改良的行动,都遭到腐败*的阻挠,迫使他不得不再次走向革命。这是他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这方面,充分反映了第一代改革者书生气还很重,对中国的社会关系的认识还很浅薄,单纯的理论推理,提不出成熟的可行的变革方案。他们不了解革命和改革都需要调度复杂的社会关系,要有社会力量的支持,仅仅依靠政府的一纸命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仅仅依靠少数人士的努力,也无法使改良获得成功。同时也说明,第一代改革者,从根本上说,还没有决心改造现存的社会经济秩序。 

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上、经济上已有所表现,从和平的立宪运动到一度附和革命。但他们的领袖同样是从士大夫脱胎而来,是以士大夫的传统观念(治国平天下)来从事经济运动的儒商。他们致力于呵护新经济还深感力不从心,根本没有力量去支持一场革命。到1913年为止,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工矿业投资估计为706家,资本额11,775.2万元,约相当于人民币40亿元,不过是现在一个不很大的项目的投资额。[18]中国的手工业还刚刚恢复到太平天国战争以前的水平。区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还很难意识到土地问题上的障碍,何况,他们自己也有传统的土地利益和社会关系。以人数计,在4亿人口的中国,资产阶级简直构不成阶级力量。而这场革命的参加者同样刚刚从科举制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