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儿童节1950—2003:国家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作出开
战争中的偶然:大风拯救
我为国家领导人当翻译: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访德国李鸿章洒泪 勉励
回眸:共和国两任国家主
一碗羊汤毁了一个国家:
“帝国”遗民:中亚国家
新一军老兵奋笔疾书:国
最新热门    
 
国家政权与社会变革

时间:2007-3-9 17:41:24  来源:不详
》1991年第2期。)。

  由于上书李鸿章被拒和清廷的倒行逆施,使孙中山“抚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注:《孙中山选集》,第52页。),于是决定使用武力,倾覆清廷,创建民国。1894年兴中会成立和乙未广州之役,标志着孙中山从以“和平之法”请求清廷“倡行新政”转向了武装夺取政权、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从和平改革转向武装革命,并非意味着他从此就摒弃了“和平之法”,当时他只是想“稍易以强迫”而已。

  1900年孙中山鉴于义和团掀起反帝狂飚、八国联军闯进国门、清朝统治陷于瘫痪的形势,认为“机不可失”,既坚持以武力对付清廷,特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联络同志”准备并发动起义;又对两广总督李鸿章寄以厚望,宣称“不抱任何危险激烈的企图,而是考虑始终采取温和的手段和方法”(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8页。)达到既定目标,因而期望“借重香港总督之力,劝李鸿章独立。”(注: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5页。)孙中山为了争取李鸿章通过和平途径实现“两广独立”,曾经从流亡地三次冒险返国活动,甚至公然承诺新建的“暂时政府”主政,“或称总统,或称帝王”,决奉李鸿章幕僚刘学询当之并裁定(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02页。),不再执意坚持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诉求。然而面对风云变幻的政局,李鸿章并没有像孙中山所期望的那样搞什么“两广独立”,而是继续忠于清廷,并企图设法“罗致”孙中山以为其用(注:参阅拙著《庚子孙李关系与中国政局》,《河北学刊》1997年第5期。)。

  孙中山说:“中国之革命,发轫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复君政。”(注:《孙中山选集》,第587页。)这里所谓“盛于庚子”,其实并非表示孙中山在庚子年间的两种活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而只是说由于庚子事变的震荡,革命运动开始从低潮逐渐走向高潮,终于引发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革命党人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没有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就没有南京临时政府。问题在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中国便形成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拥有半壁江山的南京临时政府,何去何从,是将武装革命进行到底、夺取全国政权,还是使武装革命半途而废、和平让出政权?这是关乎革命成败的大事。孙中山几经犹豫摇摆,最终选择了后者,停止了武装革命,结果袁世凯的北京临时政府统一了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所以停止武装革命、拱手让出政权,固然是列强、旧官僚、立宪派和党内妥协势力联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