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儿童节1950—2003:国家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作出开
战争中的偶然:大风拯救
我为国家领导人当翻译: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访德国李鸿章洒泪 勉励
回眸:共和国两任国家主
一碗羊汤毁了一个国家:
“帝国”遗民:中亚国家
新一军老兵奋笔疾书:国
最新热门    
 
国家政权与社会变革

时间:2007-3-9 17:41:24  来源:不详
施压导致内外交困的结果,但决不能因此而否认同孙中山思想局限的密切关系。孙中山并非没有督师北伐之意,早在1911年12月他就致函广东龙济光,请其“督师至沪,共捣虏巢”,并表示“当亲率同志”为其“清道”(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70页。)。他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也曾部署过北伐,自任三军统帅,任命黄兴为北伐陆军参谋长,在总统府设立总兵站,并决定京汉、津浦、淮阳、海军以及东北、山陕六路北伐计划。但是督师北伐并非是他的主要选项,他依然倾向于运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他早在1911年12月返国途经香港时就向胡汉民、廖仲恺袒露了心扉。在谈到和战问题时,他说:“今日中国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开世界未有之例,何必以兵?”在谈及袁世凯是否可信时,他说:“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70页、569页。)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孙中山寄希望于南北议和,企图通过议和,争取袁世凯反正,借以推翻清朝君主专制,而“达共和之目的”(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 ,第50页。)。孙中山当时执意追求的是用共和制取代清朝君主制,重视政体的改变,忽视了改变国体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问题的重要性,因而袁世凯一经表示拥护共和,孙中山就立即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没有看清袁世凯所控制的民国,虽名曰共和,但实则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专制统治。

  经过辛亥革命和以后多次失败,孙中山才认识到放弃南京临时政府是“一次巨大的*错误”(注:《孙中山选集》,第503页。)。然而到了1924年,正当国共合作推进革命的时候,孙中山却再次幻想“以和平收革命之功”。原来孙中山为了反对控制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曾和奉系张作霖、皖系段祺瑞结成“三角联盟”。1924年孙中山决定以广东为基地挥师北伐。他认为“中国的存亡,就在我们此次能不能去北伐。”(注:《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49页。)但时隔不久,北方政局发生巨变。直系将领冯玉祥在直奉战争前线率部倒戈返京,推翻直系曹锟政权,导致直系溃败。张作霖、段祺瑞随即合谋排挤冯玉祥,控制了北京政权,张、段、冯电邀孙中山北上,共议国是。孙中山认为机会难得,决定单骑北上。孙中山误以为直系军阀的溃败,标志着中国军阀的覆亡,说什么“军阀现在已经被我们打破了,所残留的只有帝国主义。”(注:《孙中山选集》第967页。)。因此,他主张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谋求国家和平统一。他说:“以后解决国事,不必要再用武力。所以我放弃西南,只身往北方去,提倡和平统一。”(注:《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7页。)在这里,孙中山既没有认清控制北京政权的奉系张作霖、皖系段祺瑞的军阀实质,又没有认清国民会议同以军队为柱石的国家政权的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