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儿童节1950—2003:国家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作出开
战争中的偶然:大风拯救
我为国家领导人当翻译: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访德国李鸿章洒泪 勉励
回眸:共和国两任国家主
一碗羊汤毁了一个国家:
“帝国”遗民:中亚国家
新一军老兵奋笔疾书:国
最新热门    
 
国家政权与社会变革

时间:2007-3-9 17:41:24  来源:不详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相继依靠会党、新军和军阀进行革命战争,其中新军和军阀都是脱离农民群众的,只有会党与农民群众有些许联系。孙中山在联络并依靠会党发动武装起义的过程中,朦胧地意识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革命知识分子只有和农民“分头合作”才能实现民主革命的理想。孙中山之所以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纲领,目的之一就是想借此争取农民的支持。然而孙中山即使在局部地区掌握政权的时候,也并没有主动地实行过土地制度的改革,给予农民以真正的利益。民主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但孙中山却没有引发这个大变动,因而使他领导的武装力量往往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而陷于孤军奋战的境地。直到国共合作之后,孙中山才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基础”(注:《孙中山选集》,第935页。),并提出“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注:《孙中山选集》,第953页。)的正确主张。可惜的是,这些主张尚未得到落实,孙中山就不幸撒手人寰了。

  上述三个方面,就是孙中山终生未能夺取全国政权、实现民主革命理想的主观因素。这固然导源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也同孙中山本人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资料来源:《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