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革命就是请客吃饭”:
高风亮节的老一辈革命家
毛泽东讲蛇与农夫的故事
吴殿英与辛亥武昌首义
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的张
组图:60年代末处决“反
极少提及的历史:1950年
为陈独秀鸣冤 大革命失
周恩来在日本京都求学时
日本人对孙中山及其革命
最新热门    
 
辛亥革命时期没有 大的农村变动 原因剖析

时间:2007-3-9 17:43:04  来源:不详
1982年版,中卷,第44页。)荆州、沙市一带,一般中流及下等社会“倍形惶恐”;(《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卷,第133页。)江苏无锡,“当是时,义老子弟,狃于故常,安于清廷久,骤见更革,逐去清廷官吏,益骇莫措。”(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59页。)孙中山在广东考察时也发现在新旧潮流相冲突之际,“一般国民都无所适从。”(《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80页。)上述记载虽然带有作者的阶级偏见,但大体上还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总之,大多数农民总是希望维持现状,不愿变革。如剪辫几乎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辛亥革命回忆录》(八),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