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2000年前中国人洁齿法:
最新热门    
 
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时间:2007-3-10 10:31:36  来源:不详
airoch)在《1900 年以来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一书中写道:“从历史的水平和国际的水平进行比较时,造业就业人口所占的百分率被认为是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工业化水平的简洁指标。”(注:(瑞士)保罗·贝罗赫:《1900年以来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5月版,第211页。)以城市人口比例和造业人口比例及其变动为指标,我们不难发现中西之间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的明显差异。 

自18世纪下半产业革命始,西欧资本主义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而工业化的发展较城市化而言更为迅速。贝罗赫在其大作中曾专列“城市化水平同从事造业的经济活动人口所占百分比的比较”一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除英国以外,整个欧洲19世纪后半城市人口增长率略小于从事造业的经济活动人口所占百分比,换言之,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较城市化发展稍慢,这种情况显然与其中不包括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英国有关。(注:(瑞士)保罗·贝罗赫:《1900年以来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5月版,第41 页,表四十五。)其实,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欧各国,工业化的水平总是超过城市化的发展水平。80年代中,著名发展经济学托达罗在其名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即肯定地指出:19世纪的西欧,工业化的进程比城市化进程快得多,工业中就业人口百分比总是高于生活在城市的人口百分比。1856年法国城市居民占10%,同期造业就业人数占20%;1870年,德国城市人口约占12%,同期却有30%造业人口。(注:M·P·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6—317页。)由此,我们可以这样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