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晚清洋布衣的流行及社会
汉明帝马皇后出身名门布
布衣族服饰特色
 布衣将军 冯玉祥南京往
晚清洋布衣的流行及社会
最新热门    
 
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时间:2007-3-10 10:31:54  来源:不详

 

  一个社会的人们在一定时期会形成一些具有一定共性的衣着方式或衣着习俗,这其中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信息。衣着习俗在社会经济稳定时期往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甚至世代相传,鲜有改变;而在社会经济剧烈变动时期则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动,出现一些新的衣着方式,甚至流行开来而形成新的衣着习俗。由于衣着方式的日常性和普遍性,使得衣着习俗的快速变动也会连带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产生互动关系,成为社会文化变动的一种因素。 

  晚清开口通商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比较剧烈的变动。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洋货输入也大为增多,一些西洋物品流行于中国市场,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洋布的输入及穿用洋布的流行,就是通商后几十年间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洋布的流行,不仅使人们的衣着材料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引起其他与此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一些社会文化效应,涉及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阶层关系、浪费方式、生活习俗及社会心理,其中也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变迁的一些信息。 

  对于洋布的输入,以往史家多有论述,但多为经济史家从经济角度所作的评判,如洋布的输入对于中国土布业生产、经济结构、白银外流的影响等,而从社会生活史角度对洋布广销所引起的人们衣着方式的变化,以及这种衣着方式的变化所含有的社会文化意义,则尚未见有专门的讨论。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于晚清时期洋布衣着流行现象,及其所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考察,以对这一衣着习俗变动对于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变迁的意义作出一些解析。 

      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衣着方式的含义远不止于遮体避寒,而是有着多重的社会文化意义。衣着的要素,主要是质料、颜色和式样,其中质料是最为基本的。 

  衣着质料所包含的意义主要有两个:首先是质料的经济价值,即制作这种质料的原材料、加工方式、实用程度及运输费用等经济成本。经济成本的高低决定了某种质料的经济价值的高下。在明清时期,人们的衣着质料主要是毛皮、绸缎和土布三类,它们之间就有着经济价值高下的区别。毛皮因资源较稀少、地域运输不便、御寒功能强、穿着舒适、结实耐磨及外形美观等特点而经济价值较高,售卖的价格也相应较高。绸缎从资源上比毛皮广,地域限制也较少,但由于需蚕桑丝织,制作成本较土布高,质地虽耐磨性较差,但轻薄柔滑,舒适美观,所以经济价值一般虽比毛皮低,但高于土布,也属比较高档的衣着质料。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