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晚清洋布衣的流行及社会
汉明帝马皇后出身名门布
布衣族服饰特色
 布衣将军 冯玉祥南京往
晚清洋布衣的流行及社会
最新热门    
 
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时间:2007-3-10 10:31:54  来源:不详
相结合,耕织并举、衣食自足的家庭经济形态。一般农家都是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从种植棉花,到收获以后加工成衣的全部工序,几乎全都由家庭成员在自家内部完成。自家土地种的棉花收获以后,几乎家家都有纺车,一家或几家合有一部织机,农闲季节或平常在家的妇女,会用自家的纺车纺线,用自家或合用的织机织布,再亲手缝制成家人老小所需的各种冬夏衣装。这种解决全家衣着问题的全部程序,都是利用必需的农业劳动之外的时间和劳力完成的,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不用花一文钱,既不耽误田间农活,也不耽误妇女料理家务(注:关于农家纺织自给的情况,当时不少来华的西方人在中国各地都曾观察到,也有过记载,仅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书中(第90页),就曾引述几位西方人分别在福建、浙江、四川、直隶等处看到的相同情况。如有记述说,这些农民“在庄稼正在生长时,在收获之后,或在雨季不能进行户外劳动时,他就动员他的家庭成员纺纱或织布。总之,在一年中,空闲的时间里,都从事于这种形式的家内手工业”;农民们“自己种棉花,或以自己田地里的生产物交换棉花,自己做成简单的织布机,梳棉、纺纱全都自己动手,除了家庭成员帮助之外,不要其他帮助,就把棉花织成布匹”。)。况且,一般农民生活贫困,几乎没有超出生存必需之外的购买力,这些都限制了他们购用洋布。而城镇居民,则已经脱离了土地和耕织自给的小农生活,他们的日常衣物用布本来就主要靠到市场上购买,现在只不过是用以往买土布的钱去买洋布。而在市场上,洋布比土布售价低廉,到70年代以后,甚至比同样尺寸的土布售价要低一倍,其幅面宽而适用,质地又比土布细密光滑、鲜艳美观,对于市民来说,在市场上用更少的钱而买到更美观的洋布,无疑是更为经济合算的。其次,洋布耐磨性差的缺陷,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农民来说是个致命的缺点,但对于较多从事非体力劳动的城镇市民来说并不那么重要,他们更愿意选择物美价廉的洋布。传统的手织土布厚实耐磨,人们穿土布即使是从事体力劳动也往往能穿三四年,有的地方磨破了,可以经缝补后再穿一段,实在不能穿了,还能利用未破的部分以大改小、以外改内,重复穿用,直至最后破布片还可以糊成布壳用为做鞋的材料(注:直至20世纪60年代,农村一般农家仍然是以这种方式重复利用自织土布的,如笔者少时在华北农村老家所见情况即是如此。)。这样,一件土布衣经重复利用可以穿用四五年甚至更长,而若作为被面、床单等磨损性小的用途则时间会更长。洋布虽然外观看起来比土布细密平滑,但由于其纱线较细、质地轻薄,因而耐磨性差,比土布的耐磨程度要低三四倍,很少能穿过两年,一旦磨破了之后,也由于布丝过细而经不住缝补,即使糊布壳做鞋底也太容易磨损,所以它远不像土布那样可以重复利用。而耐磨和重复利用,对于一般农家等贫穷的下层体力劳动者尤为重要。1872年,一个在华的西方人就曾记述中国各地存在的这种情形:“我曾经听到许多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