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古代的“吃人”史:
在红楼感受“新时代的先
走访老北大红楼感受“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
揭秘:第13代子孙保存的
西藏的封建农奴制 揭三
文史新论:中日交往的历
《竹书纪年》:中国古代
农村改革30年:历史性的
三国时代的衣食住行:馒
最新热门    
 
明代的封藩与清代封爵制之比较研究

时间:2007-3-10 10:34:32  来源:不详
诸王府中,武相在文相之上,王可以节制封国内的镇守军队,经常率领大军出征,军中的重大事宜才需奏请皇上。皇帝征调诸王之兵,必须得到藩王允许,藩王若觉军饷不够,可以向其他郡县征调。再次。从行政权来看,在诸王专制王国中,诸王可以节制文武,设置官署,处理封国内一切军事、民政事宜。第四,从享受的礼仪及俸禄等待遇看,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等级。公侯大臣都得跪拜诸王,没有敢和诸王平起平坐的。诸王的衣帽、车舆、旗帜、居住的宅第只低于天子一格。从俸禄的多少来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规定诸王岁供是5万石,钞25000贯,锦40匹,丝300匹,纱、罗各百匹,绢500匹,冬夏布各千匹,绵2000两,盐200引,茶1000斤。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开始,减少诸王岁禄,藩王的岁供减为万石。可见,明太祖时代诸王的权势是相当大的。这种状况直到明成祖朱棣时代才受到一定的裁抑。

朱元璋自以为实行分封制,既可以达到屏卫中央,加强边防的目的,又可使诸王有所作为,并且更重视亲亲之谊。因此,对敢于上书言及分封之弊的人不惜施以重刑,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平遥训导叶伯巨上万言书,谈到分封太侈之弊,他认为,“实行裂土分封,使各个诸侯王各有分地,这一方面惩戒了宋、元王室孤立。宗室不振的弊端,另一方面,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统辖数十个城邑。城郭宫室不亚于首都,再加上庞大的军事力量。恐怕几十年以后会出现尾大不掉之势,然而等到那时。再削其地,夺其权,则必生祸乱……防范来不及了”。因此他认为:“汉代的七国之乱,晋的八王之乱,可为水鉴。分封超过一定的规制、限度,马上就会生出祸来。”他的话处处触及分封制之要害。但朱元璋认为叶伯巨是在离间其骨肉,破坏他们的父子之情,因而把叶伯巨下狱,死于狱中。可见朱元璋在分封问题上的偏执。

明初的分封原则上也是“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的。有别于周、汉的分封制。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明初的藩王都具有很大的兵权,并且可以节制文武实际上也就具有了临民与赐土的权力。再加上有丰厚的岁禄,又都是皇帝之子,又都扼守在军事要地,因此,他们的权力当然是相当大的,朱元璋这种封藩卫国的*理想,其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朱元璋死后。其长孙朱允炆当了皇帝,面对权重位高的王叔们,只能重演汉代的削藩故伎,于是便发生了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的“靖难之变”。经过三年多的苦战,终于推翻了建文皇帝,燕王朱棣便成了明成祖,国号永乐。“靖难之变”是分封制与长子继承制二者交互作用的必然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