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台湾人看《潜伏》:蒋介
陈龙智擒台湾特务段云鹏
从大陆逃到台湾之后的汤
台湾人隐居河南300年 祖
书法家舒同曾被内定为中
湖南学者力挺曾国藩 被
杜月笙为何不留上海不去
学者称大禹“三过家门不
揭秘:台湾与美国联手劫
文韬武略:康熙重用降将
最新热门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

时间:2007-3-10 10:47:19  来源:不详
史家对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的评价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事业成败的关键。战前鸿章总制北洋,内预新政,外当交涉之冲,垂三十年之久。战后虽办事总署,开府岭南,声望地位远非昔年可比,思想无法适应时代,逢迎于上,见欺于下,此固鸿章声名之累,亦近代中国之不幸也”〔24〕。李鸿章的消极避战,一味主和,是导致战争惨败的重要原因。梁嘉彬认为,“日本挑衅至三,剑拔弩张,而李鸿章仍一意主和,思欲借俄英等国干涉以消弭战祸,在军事布置上全无计划,自甘处于被动下风地位,直至最后仍不放弃和平之一缕渺茫希望”〔25〕,结果造成了惨败。李守孔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但梁嘉彬、李守孔皆认为,中国在战争中惨败的责任不能全部归咎于李鸿章一人。梁、李两位先生分别指出,满清政府内部派系林立,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军政出于多门,清议误国等等,均为中国失败之重要原因〔26〕。黎东方则力持反对意见。他说:“曾国藩泉下有知,应悔当年错认了人。这李鸿章就甲午前后的种种表现而论,何尝是‘精气内敛’的栋梁之材?简直是只知‘化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一个典型官僚”〔27〕。

对马关谈判中的李鸿章,史家多抱有同情、辨释之意。溃熳禄庆说:“甲午战败,无人能担负议和的重责,鸿章冒着被骂为汉奸的危险,仍旧挺身出来,远赴日本谈和。甚至遇到枪刺受伤,他宁愿让子弹留在受伤的部位,不肯开刀治疗,而口述大意,指示经方继续与日本折冲,就是怕耽误议和大事。……这种负责、坚毅的精神,又有几个人能赶得上?〔28〕”王德昭则撰文剖析了影响巨大的梁启超《论李鸿章》一文的若干观点,指陈梁氏受感情所支配,对李鸿章多有中伤〔29〕。沈云龙说:“李鸿章虽不是一位成功的外交家,但却懂得操之在我的自立自强之道,不是一味随人俯仰任人摆布的弱者。〔30〕”王信忠认为“李鸿章的误国,不在战后,而在战前,不在战时,而在平时。马关和约虽然丧权辱国,但情势所迫,实非得已,就李鸿章个人言,实已尽了他的最大努力”〔31〕。连文希认为签订《马关条约》,断送台湾,“李鸿章父子自难免成众矢之的。”而“李氏父子奉令出任议和专使,这在李鸿章而言,固然是万分不愿,但清廷已经如此下令,李鸿章也只好硬着头皮,不计毁誉,把割地之辱一肩担负起来,其任劳任怨的精神,比之其它高官显爵的清吏是强得多了。况且李鸿章在此之前,极为重视台湾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在台湾建省中立有不世之功。因此,割让台湾,“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