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母亲一句话 让钟南山从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
从“儒学”的4种不同意
从“德以事神”至“尽心
从 “道教之真精神”对
从 “道教之真精神”对
贝克汉姆从 *局 中领悟
朱德庸――从 小众 走向
从 海龟 到“纳维尔号”
最新热门    
 
从“卡塔西斯”到“兴观群怨”

时间:2009-4-6 21:17:23  来源:不详
的重要奠基者,二者的美学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同倡“中庸”说,同样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等。但由于二人所处的东西方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的不同,他们的美学观点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就其主张文艺的作用观这一点来说,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    情感表现的差异

把古希腊奴隶社会和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大致比较一下,就可看出,古希腊社会充分继承了恩格斯指出过的古代氏族公社的“自然成长的民主制”,同时又打破了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划分,取消了氏族贵族的特权,人与人之间不再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情感上的关系,而是享有一定政治权利的公民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亚里斯多德认为人‘天然是政治的动物’或‘天然是城市的公民’这个对于人的定义,‘标出了古典的古代的特征’即古希腊奴隶社会的特征。”[4]而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则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专制政治,人与人之间是基于原始氏族血缘关系,社会各阶级中普存着一整套与氏族血缘相联系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从属关系,这种关系是政治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关系的合一。因此,孔子心目中的人,不是亚氏心目中的奴隶主政治下的“市民”或“政治动物”,而是处在氏族血缘关系等级中,把伦理道德摆在最高地位的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要求诗应符合伦理道德,要具有高尚的情感,这样就把情感表现局限于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狭隘的伦理范围内,必然束缚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的自由抒发,因此,同样注重情感表现,“兴观群怨”说强调情理统一,情的表现必须符合伦理要求,而非无节制、无理性的宣泄,这种被束缚于奴隶社会一整套伦理道德范围内的情感表现是含蓄的、委婉的,多采用象征、譬喻等手法。因此,在无顾忌的抒发个性、表达情感上,在深沉的悲剧感上,中国艺术多不及西方。

而亚氏的“净化”说,不是以伦理道德的限制为前提,而是强调自由的、直接的情感表现和宣泄。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自由,这与古希腊和谐民主的社会氛围是分不开的。“兴观群怨”说中,情感的表现要以伦理原则为前提;而“净化”说,情感表现则“使希腊人的个体意识提升到普遍性的伦理原则”[5],故,伦理原则成为情感表现的目的和归宿。这种情感表现的不同,反映在艺术上,使中国历来有一唱三叹的优美抒情诗,却找不到荷马史诗那样的长篇叙事诗和撼人心魄的古希腊悲剧。

2、    亚氏和孔子关于“和”的观念的差异

前面说过,亚氏的“净化”是“使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灵魂趋于中间状态”,也就是达到“和”的境界。孔子的“兴观群怨”目的也是使社会处于和谐统一。二者同样讲“和”,但有不同。亚氏的“和”,注重“净化”之后达到内在心理的“中间状态”,是从自然科学(医学)的观点来考察内心的状态,同自然规律的认识(如医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