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15小时长谈不倦 毛泽东
千古风流话周郎 周瑜人
争论:郭沫若的五大人格
孔子君子人格论与现代公
孟子的人格自由论研究
象山先生的人格风范
孔孟荀伦理思想“悖论”
论孔孟的仁义与天道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
再论孔孟儒学与腐败问题
最新热门    
 
孔孟人格及其对历代士人格的塑造论略

时间:2009-4-6 21:17:29  来源:不详
命”的存在,认为人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定数”。他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可见孔子是一个宿命论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孔子因为“知天命”,所以他的心态能“坦荡荡”。可见孔子晚年受《周易》的影响比较大。他说:“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孔子虽然“乐天知命”,但是他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这就是孔子人格中看似矛盾,但确实有其积极的一面,其思想动因一方面来自其积极入世的主张,另外一方面去表现出孔子人格理想中面对实际困难时的意志力。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已经)知之矣。”(《论语·微子》)也都说明孔孟人格对儒家传统士人格刻划的深深笔力。

二、孔孟的文化思想特征

从如上表述可以说明孔孟人格刻划的基本思想就是“礼乐”思想、“仁”的思想和“中庸”思想。这三大思想就是孔孟文化思想的精髓。

(一)礼与仁的关系

1、用“礼”来规定“仁”

《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孔子的话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又说:“仲尼曰:古之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志”在这里是记载的意思,是说“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记载的了,与《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那一段话是一致的。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仁”的本质就是“克己复礼”。孔子把“仁”引入“礼”,将“乐”“约制以礼”,提出成熟意义的礼乐思想。

2、“礼”的作用和“仁”的作用

    孔子的“仁”,在政治上实际上是强调上对下的施惠,下对上的服从。因此孔子说“苛政猛于虎”,反对暴政,孟子继承孔子的“仁”说并有所发挥,孟子说“行仁政,省刑薄赋”,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子宣扬矛盾调和,他的学生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调和矛盾,矛盾的调和在于用礼来加以节制。后来荀子为了说明礼如何用来调和矛盾的问题,便引入“中庸”的“中”字,这就是“中和”,“中”就是一方能维持对方存在的界线。“礼”“仁”通过“中庸”合而为一。

(二)中庸思想

孔子继承史伯、晏婴关于“和”的思想而有所发展的,反对同而不和,主张和而不同,否定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太过了和不及是一回事。主张“道中庸”,“中庸”就是“无过之而不及”。孔子学说贯穿了中庸思想,“中庸”主张“和而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