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没有相关历史名人
最新热门    
 
许嘉璐在尼山讲堂第一讲《小学与儒学》

时间:2011-03-13 16:16:04  来源:不详
,但是孟子善比喻,他讲的故事都有深刻的道理,他的道理就是经义。我们读了这篇,知道他的妻子是斜行去看,知道他本来是求爷爷告奶奶做一个高级乞丐,在坟头间把人们祭祀剩下的东西吃,不够又到别人的坟头去,吃的满嘴是油,完了再来两个苹果,跟参加高级宴会差不多,以此为满足。而且在他妻妾面前显得很高贵、很骄傲。孟子那个时代全是偷偷地违背着家人摇尾乞怜,做着一些不敢让家人知道的事情,反过来在老婆面前、孩子面前、儿孙面前充好汉。这是直指人心,直指社会的道德。当然,如果我们读了之后说斜着走跟着她丈夫,回来很得意,也能够理解。但是如果用训诂的方法,追起源、得其所以然了,再读这篇文章,当时场景全活了,这时候一转,拿它说社会现象,我们对社会一些人的面貌、精神状态的认识可能更深刻一些。孟子说的是战国时期,而孟子所批评的这种官场的现象,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时代从来没有绝种过。今天的有没有?偷偷地向哪儿集资二十万,赶快给组织部长送去,又是求谁给我弄辆车给什么什么人送去,然后自己从副职提到正职,回到到说“组织上下文了,我又提正职了。”但是我们描述没有孟子深刻,把这种人的心灵面貌勾勒得多么生动!这就是训诂学。当然,我举个例子并不能说明训诂学的全貌。要是这样的话,一堂课就解决了,不用一学期的课、一天的课了,何况学训诂学需要版本、校勘的工作。   
    二,前人近故古、习古,易得古语情貌;今人则需细究。
    三,训诂需文字、音韵为羽翼。
    四,语言有其声明,需究其语境。语言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就活在说话人、写作人的语境中,要感到语言的生命,就需要适当地、尽力地恢复当时的语境。但是,语境消失之后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而且我们恢复它,也带有自己主观的东西,可是对古书的诠释就在这里,脱离了语境,又努力恢复语境,恢复语境又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在内,这种诠释又向前发展。每隔一个五百年中国对自己的典籍都有一次全面整理和诠释的过程,只有从乾嘉到现在不到五百年(250多年),这是因为我们通用的文体变了,从文言文变成白话,缩短了重新阐释的周期。今天儒学复兴,要对典籍重新做一遍诠释,我相信语言和文字表达不会有质的变化,恐怕也需要有一个五百年。我所说的一个浪潮、一个全面,至于个体的、个别的诠释从来没有断绝过。
    五,训诂明,需“经”义明。经义是做训诂的一部分,一句话“经义和训诂相互促进”。
    二、小学与典籍传承共生共长。
    可以说汉唐宋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在汉代突出的今、古文之争。今古文对于五经的解释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它们的目标或者说打的旗号都是要把五经的含义阐释清楚。唐代统一的南北经学,集大成特别是北学被继承,但是没有丢掉经义。今天我们看的东西仍然是要阐明经义。在这里面,当时的科举制度和道统是有差别的,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好在这里再展开。宋代以阐发圣人之旨为已任,离五经远了而成四书,突出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只有早期的儒学家像朱熹、程颐乃至周敦颐(他算不算儒学家现在还有争论)。现在回头看程、朱的东西,他们还是重训诂的。
    朱熹在《诗经注》和他的语类里对师训进行了激烈的批评。《朱子语类》“如此解经,尽是《诗序》悮人。郑忽如何做得狡童!若是狡童,自会托婚大国而借其助矣。谓之顽童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