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蔡仁厚·〖文化生命的坦
最新热门    
 
蔡仁厚·〖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

时间:2013-03-21 21:57:38  来源:不详
地显发在朝廷的典章制度上以及人民的生活规范上,那就是一般所说的“礼乐”。到周公作了总结,所以历来都说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制作礼乐,并不是照他自己的意思来制作,而是有其客观而普遍之根据的:一个是二帝三王(尧、舜、禹、汤、文武)绳绳相继的政规,另一个就是人民的公意。但这里所说的“人民的公意”,并不是由投票的票数多寡而显示,而是指人心之同然。所以孟子说:“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耳。”《孟子?告子上篇》第七章。按,同然,犹言共同认可,共同肯定。理、义,是人心共同认可而欣悦的。南宋大儒陆象山即据孟子之意,引申为“此心同、此理同”之说。至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则是后人归结而成之语句。圣人依于人心之同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制作礼乐,而人民也就自然而然顺礼乐而行。这时,外在的“文”(礼乐之形式)和内在的“质”(生命之真诚)自然和谐,人民只觉得礼乐中的规律秩序,正是他内心所要求的、所欣悦的,而并不感到是一种外加的束缚。然而,时间长了,事情都不免会变质变样。生活在礼乐文化中的人,感性的欲求渐渐冒出来了,心灵的纯净和生命的真诚,也渐渐维持不住了。于是,礼乐徒成形式,不能表现意义,到春秋[注: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 。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之时,周朝的礼乐文化终于出毛病了。缺少生命的真诚,当然无法维系礼乐文化的意义,也无法在礼乐中成就人生的价值和发挥政教的功效。面对这种情形,孔子有极深刻的反省,所以他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礼乐是仁心的显发,仁心(道德主体)是礼乐的基础。“人而不仁”,就表示人的道德心灵麻木了,昏昧了,不起作用了。这样,生命中的真诚也将发不出来。一个人生命中的精诚不能贯注到礼乐之中,又如何能“行礼、守礼”,以善化政治、善化风俗、善化人生?


 
        仁,是众德之名。每一个德目,都是我们内心之“仁”对应于“人、事、物”而显发出来的德行。无论孝悌伦常之德,立身处世之德,外王事功之德,以及狂狷之德,中行之德,都是内心之仁随宜显发而凝成的人文价值之成果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学生书局,1984),83 99页。。社会虽然不断演变,时代虽然持续推进,但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是即:

       人类的理性,永远要求“真的、善的、美的”文化价值之实现。


       人类的理性,可以分从“纯粹理性”(理解理性)与“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两面作说明。前者只对价值内容作认知、分析、理解,却不负责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后者才内发自发地要求价值之实现和价值之创造。孔子所讲的“仁”正是后者,属于道德理性,它能显发价值、创造价值。这个作为“人文之根、价值之源”的道德主体(仁),就是儒家之本、中华文化之本。所谓“返本”,就是要回归于这个创造性的根源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