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蔡仁厚·〖文化生命的坦
最新热门    
 
蔡仁厚·〖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

时间:2013-03-21 21:57:38  来源:不详
思。儒家这一套内圣成德之学,不但有久远的传统,而且有永恒的意义。虽然20世纪以来,内而惨遭不肖子孙之误解丑诋、摧残糟蹋,外而遭逢西方宗教与各种观念系统之挑战挤逼;但俗话说得好,“真金不怕火炼”,而且越炼越纯,越炼越亮。到底什么样的路道,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以往“儒、道、佛”一两千年的摩荡中,大家已经渐渐明白过来。从今以后,将转为“儒、佛、耶”三教的摩荡过程。结果如何,无法预知,也无须猜测。我只想在此提醒一句:相互观摩激荡,决非拼生死、分胜负,而是分判异同,进而相互融摄,以期化其异而趋于同。到最后如果仍然有异而难以消解,我们便应该记取孔子的话:“君子和而不同”,而千万不可以为了“强求其同”而成为“同而不和”的“小人”。《论语?子路篇》载孔子之言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二纲,开出知识之学。中华民族有很高的科学心智,而且自古以来也持续有高水准的科技发明。但我们仍然愿意承认,中华文化欠缺一个“知识性的学术传统”。以笔者之见,这是关乎民族文化心灵表现形态的问题。数千年来,华族文化心灵的表现是以“德性主体”(道德心)为主纲,而“知性主体”(认知心)则一直在德性主体的笼罩之下。未能充分透显以独立起用。所以,两千年来的学术,一直是以“成德”为中心,而从未以“成知识”为重点。华族本来可以开出知识之学的传统,而终于未曾开出者,非不能也,乃未尝专力为之而已。如今,民族文化心灵已经有了这步醒觉,以前没有的,今后可以使它有。更何况在儒家学术中也原本就有现成的思想线索。先秦荀子和南宋朱子所讲的“心”,正是作为知性主体的认知心;只因他们持守儒家“道德的进路”,而并未以知识为中心,所以仍然没有发展出科学。今天我们反省文化生命的走向,既已确定知识之学的重要,自须调整文化心灵的表现形态,使中华民族能够自本自根地开出科学。这是一步“相顺的发展”,不但“理所应然”,而且“势所必至”。若以近世儒学中的朱子与王阳明为代表,也同样可以疏导“开出知性学问”的理路。

 

        1 朱子的“即物穷理”,本是要穷究事物之超越的所以然之理(性理),以成就德、成就善。如今只须转换一下,去穷究事物之内在的所以然之理(物理),也即直接穷究(认知)内在于事物本身的“质、量、关系”,就可以分别做成知识报告以开出科学。参阅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学论要》,《荀朱心性思想的时代意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123 127页。(按,思想观念疏通之后,具体落实的工作,自与西方并无二致,不过如今是华人自己来做,主动来做,不再是西方的跟班,也不屑于做别人的“买办”了。)


        2 王阳明的“致良知”,本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道德律则)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得到良知天理之贯注润泽而得以各得其宜、各得其正、各得其成。这虽是成德成善,与成知识并不相关,但良知是个活体,它永远在具体感应中,如今良知已感应到知识的重要与必要。当然就会要求成就知识;但良知心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它不会把事物推出去作为知识的对象,所以良知不能直接成就知识,而必须自觉地作一步“自我坎陷”(从“与物无对”的道德心之绝对体的地位,降到“与物为对”的认知心之相对的地位),而后乃能以认知心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