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历史百科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王景愚《吃鸡》后家喻户
最新热门    
 
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研究

时间:2009-6-25 14:48:01  来源:不详
深,典实显法,世未曾有。若言惟只为己,祖师如何利人。请示要言,告无他托。”本来子默坐,久而言曰:“五千余言,其要在无欲二字。学人但心上无欲,此是无上道。”“无上道”本指最高无上的佛道,也即菩提,《无量寿经》卷上云:“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里用来指老子之道。邵若愚认为《老子》一书的主旨在于“无欲”,学者追求至高妙道,毋须去学黄白法术,而是要在内心修炼,去掉心中的欲望。他在《老子》首章注文中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一关键:


是故无欲则离诸分别,离分别故无烦恼。心无欲则触事无我,无我则无争,故无咎。心无欲则离诸善恶,离善恶,故不拘因果。心无欲则不著万物,不著万物,故无生,无生故无死。夫心常无欲者,乃众妙之门。


无欲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要求。《大乘义章》卷7云:“染爱尘境,名之为欲。”欲是人对喜爱的事物产生的希望与欲求,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指从一切心起之作用,唯识宗则谓对愿求对象所起之别境。而贪欲与无明共为引起三界轮回之苦的根本烦恼,《增一阿含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本苦。”《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所以修行者不能念念染著,生起贪爱,而要去掉欲望,心无一尘。同时,无欲或寡欲也是老子的重要主张,《老子》“不尚贤”章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章云:“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以正治国”章云:“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之欲是与朴相对的概念,乃指心智作用的巧诈之欲,无欲就是清静的境地。①如果单就不被贪欲所激扰、去掉贪欲这一点来说,佛老二家是有共同之处的。而邵若愚的注文则在这种共同的基础上,更往佛教方面发挥:无欲就是离分别,离烦恼;无欲就是无我,无争,无执;无欲就是无咎,无生无死;无欲,就是众妙之门。老子之无欲,通过邵氏引进佛教的内容进行一番加工和发挥之后,其含意比原来大大地丰富了。他进一步说:


无欲二字,其义极深,故老子首篇先言无欲;恐其学人执无,再言有欲;又恐〖歹带〗有,又言以有无两者同谓之玄;又恐执〖歹带〗于玄,故将又玄。以拂迹此四法者,乃入道之门。今者学人往往各执一法而反为病。一者学人见说无欲,便于心上断念以求无欲,不思断除便是欲也,此著无病;二者将心求法,将谓心有法,不知即心是法,法即是心,在意识在心,便是欲也,此著有病;三者令心凝然依住,如木人相似,澄定不动,此著于玄,名亦有亦无病;四者拂除玄迹,作不依住,解存能所之心,此著又玄,名非有非无病。已上皆心有趣向,并是污染,所以为病人。能心上无此四病,方是无欲。今学道人注书者,尚自不能离言,以玄为道,以又玄为众妙之门,斯为谬矣。②


此段文字是邵若愚运用佛教中观之道解《老》的典型例子。要理解无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