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历史百科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王景愚《吃鸡》后家喻户
最新热门    
 
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研究

时间:2009-6-25 14:48:01  来源:不详
的真正含义,不能执于有,也不能执于无,还不能执于亦有亦无,此即老子之玄,乃与佛教之“中道”相通,这一层关系是邵若愚自己界定的:“不可将心求心为有欲,不过将心灭心为无欲,此有无两者,同摄为一,缘出言为教而分有无之异名,有无混同谓之玄。释氏谓之不二法门,又谓之中道。”③何谓“不二法门”呢?不二即无二、离两边,法门指修习佛法获得佛果的门户,认识到一切现象无有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即悟入不二法门。《大乘义章》卷2云:“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理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只有消除了对垢净、善恶、祸福、有为无为、生死涅槃等等双边的执著,取消了一切是非善恶之类的差别境界,才是“真入不二法门”,即“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乃至“无有文字语言”。④显然,这是与中道之义相符的。中道是龙树中观学派的根本宗旨,该学派有名的四句教“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⑤反映出了其基本理论与方法。中道的内涵实际上是综合真谛和俗谛两方面去看待世界万物,从俗谛看,因缘所生诸法,一切皆有;从真谛看,这一切都没有自性,万物皆空。要认识世间的真理,必须将此二谛联系起来,将被世俗颠倒了的认识重新颠倒过来,以有为非有、假有,以无为非绝对的空无,即非无、假无,用这种观点看待事物,就能不著有无两边,达到“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⑥的中道。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流派都以中道为立宗根据,其核心是用“二谛”、“中道”这种否定逆推的思辨方式,以破除“执著”、“边见”,而达到一切皆空的认识目的。邵若愚认为老子之道是非有非无、有无混同、不可分辨的玄,与佛教的中道相通。邵氏接着指出,要真正把握老子之道,体悟无欲的深奥内涵,仅仅满足于玄是不够的,他注“道可道”章说:


玄之门以中为法,设喻如筌。然法从心起,既起于心,系著在中,则非虚静。老子恐中道法缚,不能舍筌,故将又玄以释之。学人但不著有无,亦不居玄之中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心虚静,乃是无为,故不须推照,以无所得,故始足无欲。


邵氏认为,得到了“非有非无”的玄,这还只是体悟“无欲”的一步,并未达到它的本质,因为“居玄之中道”、以中为法,仍然是有执、有著,并非虚静,老子(当然是邵若愚理解的老子)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恐人“中道法缚,不能舍筌”,所以必须“又玄”再破中道之执。这里所提出的“设喻如筌”,显然出于《庄子·外物》:“荃(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书以言为筌(达意的工具),因此不能执言生解,必须得意忘言,学人读《老子》必须如此,求道也不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