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为科举说句公道话:人才
回眸:美国总统选举制度
科举的功能:选拔与控制
李白:“不屑仕进”背后
温庭筠:拿助学金嫖妓 
中国科举考试中的六大幸
隋唐科举制与儒学的进一
洪武儒学教育与科举八股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五代科举概述
最新热门    
 
科举制历史作用:为平民提供参与权力的平台

时间:2009-6-8 17:52:40  来源:凤凰网历史综合
着更为直接的经济原因,即做官发财一一做大官发大财,做小官发小财。大家知道,官吏只是从事社会管理的公职人员,其本身不能创造社会财富。任何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管理人员,但如果此辈过多,比例失调,也必然要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智力阶层,本是社会成员中思维力创造力最强的部分,若他们一味追求做官,而不将力量投入到与创造社会财富(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两方面)直接相关的劳动中去,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然而在古代中国,情况恰恰相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里的“读书”,即“做官”的代名词。读书人经十年或几十年的寒窗之苦,甚至遭受种种耻笑和侮辱,但应试求官之心,皓首不灭。读书做官,就高人一等;而从事工商实业,诸色方伎,则被视为下九流的贱业。特别是把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也统统当作歪门邪道,不屑一顾。当然这种读书做官的道路,是古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政权而精心设计的。据载,一次唐太宗走到殿后端门时,见到新取的进士们一个个排着队,规规矩矩地走出去,高兴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唐摭言》)意谓天下英雄都落人我的圈套了。可见,读书做官之途,正是统治者设下的陷阱。对此,古人实际上早已指破其中的奥妙一一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也!随着科举制的成熟发展,读书做官的道路曰益凝固化,与之同时俱来的官本位主义也曰益严重化。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从先进变后进,从文明变愚昧,与此关系甚大。

科举制度的推行,特别是八股取士,还带来了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万世一系”和封建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而尽家的经典,则是实施这种教育的基本教材。诚然,在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适应不同的政治需要,治才教育的重点有所变化,内容也有所增益。但不管如何变化、增益,这种教育总体上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由于治才教育与选官制度紧密相关,所以古代的官吏选拔也就不能不具有这一弱点。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从统治者方面来看,他们确定儒家经典作为基本教材,尽管不无尊儒崇经的意愿,但首要的目的却是为了钳制思想.为此,甚至连对儒经的注释也要统一。这样,无论是经学还是理学,都成了“日用少而畜德多”的脱离实际的教条,禁锢思想的桎梏。而且时代越后,情况越严重。二是从文人学士方面来看,当政者既然“以利禄劝儒术”,他们也就“以儒术徇利禄”,把“四书”、“五经”当作人仕的敲门砖,根本无意探究“微言大义”,更谈不上身体力行。表面看起来,这些人似乎也能大讲特讲所谓的“经邦治国之道”,但全是纸上谈兵,无补于实际。

毋庸讳言,科举时代治才教育中并不是截然没有一点经世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