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林语堂:孔子与老子的会
孔子在骂人断子绝孙吗(
论孔子鬼神观的人文意义
孔子诛少正卯是专制理念
历史趣谈:孔子的夫人是
历代《孔子家语》研究述
孔子问答镜(唐朝)
孔子的《论语》的主要思
真实孔子长啥样?身高1
真实孔子长什么样? 身高
最新热门    
 
孔子话里的关中味(图)

时间:2009-11-24 13:12:24  来源:西安晚报
宫廷和官府所说的方言。”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的行为是国人理念和操守的楷模,他的著作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典范。他论著的字里行间遗留着很多在普通话和全国其他方言里几乎绝迹的字词,而周代京畿之地的西安人今天还在用。不妨举几个例子:

    孔子把说话叫“谝”。他在《论语·乡党》里说:“其于宗庙朝廷,便便言者,唯谨耳。”说自己在宗庙和朝廷说话时都很谨慎。《史记·孔子世家》同一语录用的是“辩辩”;早在周代,官话就把说话叫“谝”。《周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孔颖达疏:“截截,犹察察,明辩便巧之意。”上述文献用了三个不同字——辩、便、谝,但三者音义相同。尤以最早的《周书》所用的“谝”最为形似,而且关中人至今还口不离谝,如“咱俩能谝到一块儿”,就是指能说到一起。“谝闲传”就是聊天。闲传读“含传”,即空闲时说的无关紧要的话,《礼记》有《闲传篇》。

    孔子把坏了事叫“偾事”。孔子《大学》有:“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是说作为君主家族,他们仁义,国家就大兴仁爱之风;他们谦让,国家就会大兴礼让之风;他们腐败,国家就动乱……关中人常在“偾事”后面加个“鬼”,责备那些给自己带来失败或厄运的人是个“偾事鬼”,“事”读“死”音。《礼记·射义》:“贲军之将。”郑玄注:“贲,读为偾,犹覆败也。”由于失败引申的沮丧、丢人、抬不起头和被人瞧不起所引发的自卑感,关中话里都称作“偾”。如事情办糟了说“办了个偾事”;丢人现眼叫“偾人”;不嫌羞叫“不嫌偾”;羞不羞说成“偾不偾”。

    孔子把乡亲叫“乡党”。《论语·乡党第十》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是讲他在乡亲面前很恭顺,好像不会说话了。“乡党”本指周代乡村的编制,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二千户为一乡。泛指居住距离相对较近的人,如:世界上中国人是乡党;全中国陕西人是乡党;在陕西西安人是乡党。由于陕西人常用乡党这个词,现在往往把陕西人称“陕西乡党”。

    孔子把完全心悦诚服的样子叫“肫肫”。《中庸》:“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真诚的人依靠的是全部的仁爱之心。肫音“准”。“肫肫”用几句话似乎很难说清楚。不妨举个例子:一位老人摔倒了,很多不相识的路人跑来搀扶他,帮助联系家人,老人激动地说:“他们肫肫儿都是好人。”有全都、恳切、诚挚、乐意等含义。关中话常用单字“肫”,如:“都说肉太贵,你不买肫人买。”是说甘愿买的人多的是。再如“娃娃乖了肫人爱”,是说好孩子大家都喜欢。

    孔子把骂人叫“讦人”。讦音jié,方言音jué。《论语·阳货》里,孔子问子贡有讨厌的人吗,子贡说:“恶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以讦为直者。”是说,最讨厌剽窃他人知识用来装扮自己有学问,也讨厌把盛气凌人当作勇敢无畏,还讨厌把当面骂人当作直言不讳。《汉书·赵广汉传》:“吏民相告讦。”颜师古注:“面相斥曰讦。音居乂反,又音居谒反。”关中人说“陕西地方邪,只说不准讦”、“要讲道理,嫑讦人。”“回去晚了怕我妈讦我。”古时“干”就是“犯”,以语(言)犯(干)人为讦。而有的字典里把同样的意思写作“撅人”是缺乏理论依据的。

    孔子把说错了叫“胡然”。《孔子家语》:“哀公问曰:‘绅委(衣)、章甫(帽)有益于仁者乎?’孔子作色而对曰:‘君胡然焉!’”意思是你说错了。《诗·小雅·正月》:“今兹之政,胡然厉也。”指责当时的政局胡整的厉害。关中人常说“嫑胡然”,或“胡然啥呢”,都指不要胡说,在适当场合也是提醒对方别胡来。

    孔子把巴结叫“狎”,《说文》:“狎,胡甲切。”即读哈。《孔子家语·三恕》:“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过分的亲近反倒失敬,过分的庄重则感不亲。关中人把过分的亲近叫“狎巴”,即巴结。《战国策·赵策四》:“公之客独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谈语而不称师,是背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今人写作“哈巴”,辞不达意。远古无“哈”字,《康熙字典》有字,读音为呵、歃、合等,读hā是近代的事。今天所说的“哈日”、“哈韩”中的“哈”本应是“狎”,有崇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