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明宏 张国忠:中国大…
儒学研讨会:“国学热”…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四川大学成立儒学研究院
成中英:新时代儒学何去…
上师大成立国际儒学院 …
“道教与中国文化及社会…
衡水市举办:儒学大师董…
冯其庸:《红楼梦》六十…
美国纪念孔子的背后:表…
最新热门    
 
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宋志明教授的演讲

时间:2009-11-28 11:25:44  来源:不详
 

    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儒家相信人性是善的,认为在人性中就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因而不必寄希望于外力的救赎。人经过不断的修身努力,在此岸世界就可以成就圣人人格,不必仰慕虚幻的彼岸世界。儒家所说的人性善,其实是说人性可以善,即人经过努力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只是为自我完善预设的前提而已,并不认为人在事实上已经达到完善的程度。从现实的人到完善的人,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性和主体的能动性。“为仁由己”的深层含义就是指人应当树立德性修养的自觉性。儒家排除神的主宰,主张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来实现人的道德本性。

 

    人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仅体现在道德实践层面上,也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儒家在解答这一问题时,突出了人事的重要作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凸显了人对于自然界的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鼎足而立,人可利用自然,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与宗教的出世主义不同,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有着深沉厚重的现世情怀。儒家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用来反驳以鬼神为中心的虚妄观念,主张以投身现实的积极态度,来抗衡宗教出世主义的消极态度。

 

    我们从儒家“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儒家崇奉人的尊贵地位,弘扬人的主体价值,重视人的社会作用,鼓励人的入世态度和参与意识。这是一种鲜明的人文精神。儒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激励民族群体的功能,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活力,取决于组成该民族的成员。只有设法提升每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升每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这个民族才会保持旺盛的活力。儒家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把重人思想与奋斗精神、经世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倡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千百年来这种理念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韧不屈的人格品质,激发了民族成员努力开拓、勇于创造的旺盛斗志。依靠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优秀的文化,始终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

 

    “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具有凝聚民族群体的功能。儒家以文明程度作为评价人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标准,以文化作为联络民族情感的纽带,作为民族融合的基础。在众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下,中华民族并不把血缘种族放在首位,而把“礼乐”作为区分文明和野蛮的标准,体现了人文化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没有宗教文化通常有的封闭性、虚幻性和排他性,以一种注重现实的人文精神处理民族关系,讲究“天下一家”,避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互相敌视、互相攻讦的现象,消解了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排斥,在客观上加快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以和为贵

 

    儒家倡导的第二个重要的价值理念是“以和为贵”。简言之,就是一个“和”字。先秦儒家所讲的“和”,有包容、和谐、适中、恰到好处等意思,讲究的是“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先秦儒者有许多关于“和”的论述,如:孔子弟子有子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讲:“和则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