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林凯:别了,杨宪益老人
吴帅:谁来接力杨宪益先…
《红楼梦》英译本作者杨…
《红楼梦》英译本作者翻…
追记翻译大家杨宪益先生…
杨宪益:24岁“玩”译《…
杨宪益获中国译协翻译文…
最新热门    
 
杨宪益身后,谁来翻译中国:银锭桥空 金丝巷冷

时间:2009-12-1 12:23:38  来源:不详
  11月29日,杨宪益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银锭桥空,金丝巷冷”,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敬献的挽联这样写道。而杨宪益身后,空寂与冷遇的,又岂止他居住过的一个后海,一个小金丝胡同。文学翻译本来就是寂寞的事业,季羡林、杨宪益两位获得过“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老人在一年内相继去世,他们身后,翻译界迎来一个更加凋零的冬天。

 

“人家可不这么想,人家把我们当翻译匠”

 

  打字机敲出来的声音,是杨宪益家的主旋律。

 

  杨宪益外甥女,画家赵蘅还依稀记得,当年她从南京考到北京读中学,周末住在舅舅家时经常听到“哒哒哒”的打字机声响。“他们家子女之间话都少,非常安静。”赵蘅说。

 

  打字的是赵蘅的舅母戴乃迭,尽管杨宪益也能用一个指头砰砰砰地敲,但总是不如妻子打得流畅。他们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杨宪益拿着中文口述英文,戴乃迭打完后,再由二人润色、校对。“他说得非常快,有时只说一遍。”赵蘅说。以这种方式,杨宪益和戴乃迭将中国古典文学搬上了西方读者的书架。

 

  “现在没有多少人发现,我哥他一直自称为翻译匠、边缘人。”杨苡说,“我也是搞翻译的,我哥就嘲笑我翻得慢,我说谁能像你们俩那样,翻译嘛(就是慢)。他就笑,说人家可不这么想,人家把我们当翻译匠。”其中当然有自嘲的成分,“他有时很无奈,在这个问题上确实不是太满意。”

 

  杨宪益曾在自传中说:“该翻译什么不由我们做主,而负责选定的往往是对中国文学所知不多的几位年轻的中国编辑,中选的作品又必须适应当时的政治气候和一时的口味。即使是古典诗歌的选择也要视其‘意识形态’和政治内容而定。”

 

  1958年“大跃进”期间,杨宪益夫妇“没日没夜地译书,快得像发了疯”,这必然影响到译作的质量。“我哥跟我叨叨过,他说,上面给一个任务,他们也不懂,叫你1个礼拜就搞出来,就是赶,可还要推敲、润色啊,信、达,还有个雅嘛。”

 

  “文人不是翻译匠。”李景端说,“译文不是简单对等,而是两种文化转换后产生的新作品。如果是翻译匠,就用网络翻译好了。我们对中国作家宣传很多,但对中国翻译家的宣传远远不够。中国翻译家五四以来,在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上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