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清华国学研究院:历史与…
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
《中国人研究》:让历史…
冬至小常识及历史沿革
《四川战争史》:历史上…
隋文帝:西方人眼中中国…
历史的记忆与失忆 第3届…
何耀伟:客观评论历史人…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
解玺璋:唐德刚的历史“…
最新热门    
 
历史的发展有太多偶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杨奎松教授访谈录

时间:2009-12-24 11:44:37  来源:不详
江去苏北,也一度取得了国民党高层的同意。就在这时,新四军发动黄桥战役,歼灭了驻在苏北的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上万人,从而对国民党对苏北地区的控制权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但考虑到已限令新四军北上黄河流域,蒋介石一时并没有改变原定新四军军部经苏北北上的计划。

 

  新四军在夺取黄桥后,于11月又进一步发起了曹甸战役,直接威胁到国民党在苏北联接皖东、鲁南地区的战略要点兴化,激起了国民党高层的强烈反应。何应钦坚主不能允许新四军军部再进苏北,若苏北新四军攻击兴化,则第三战区应将新四军军部立予解决。由于经苏南北渡苏北的道路被堵死,周恩来又电告直接北渡皖北十分危险,建议新四军军部务必坚持走苏南。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项英等才不得不决定冒险南下茂林,并通知了中共中央,说明准备绕过横在通往苏南路上的国民党军,仍旧经苏南北上苏北。项英等这时也已经侦知,国民党第三战区在军令部的指令下,也已经开始在茂林以南构筑围堵新四军的防线了。但项英等明确告诉中共中央:“我们决定乘其布置未完好突进,并采取游击作战姿态运动,先对南面包围我之顽军佯示威胁,吸引顽方注意,然后突然东进,转向苏南。”不意,新四军军部非战斗人员甚多,作战力极弱,刚一进入茂林地区,未能按计划实施突进,就被国民党军分割包围,陷入灭顶之灾。这一历史真相的获得,如果没有多方史料的对照分析,是完全不可能想象得到的。

 

意识形态是决裂的主要因素

 

  张弘:国共两党从一开始合作就有分歧,最大的问题是两党都坚信自己唯一正确。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两党决裂的主要因素吗?为什么?

 

  杨奎松:国共两党之所以是合作,而非合并,就是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理念、主张和追求,因而各有各的利益。它们可以在某些阶段性目标上找到契合点,并因为这时的利益矛盾冲突不大而妥协与合作;但一旦目标达成,或共同前行过程中一方利益受到损害,甚或仅仅是一方发现阶段性需求已经达到、需要调整政策、寻求更大利益,双方的关系都可能发生严重危机,直至破裂。

 

  关于两党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不要说一个追求共产主义,一个崇尚“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对民主主义的革命目标,两者的认识也相差甚大。毛泽东对此就讲过一段话,说得很明白。他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比我们的新民主主义差,新民主主义的确比三民主义更进步、更发展、更完整。”何况,“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这是和任何革命的三民主义者不相同的。”对孙中山,对所谓革命的三民主义都如此,又何论蒋介石,何论一向被中共视为搞假三民主义的没有孙中山的国民党?这也就难怪,即使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许多年轻的共产党员就看不起国民党人。一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又合作了八年,到了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还要向中共领导干部们做工作,劝说他们“不要嫌恶孙中山”,说是美共找了林肯、杰克逊做旗帜,苏联找了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做旗帜,我们也可以把孙中山打出来做旗帜。可见,双方因为理念、主张和追求的不同,利害关系难免颇多冲突,而各自认为自己意识形态是唯一正确的,对对方的观念意识嗤之以鼻,是很难避免的。

 

  张弘:这本书多次提到,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工作能力极强,孙文对此也颇有感触。为什么会出现共产党员能力强而国民党员能力弱的情况?这与双方发动群众的方式不同有关,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更有吸引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