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怎么看孔子:一个相当复…
真实的孔子:不讳言草根…
古文献藏家白撞雨《翕居…
网友猜测姚明孩子:男孩…
于丹下乡的日子:我的第…
纪念巴金:说真话是知识…
王蒙“点化”学子:失恋…
黄苗子:王世襄其人其书
北京手刃6名亲人男子:…
袁行霈:说趣
最新热门    
 
扬子:说说胡适的两部“断尾”史

时间:2010-1-30 11:18:03  来源:不详

  胡适的挚友,著名学者陈衡哲女士,也借过林语堂的话,为胡适惋惜:“林语堂说胡适是最好的上卷书作者,这话幽默而真实。胡先生太忙了,少去证婚,少去受捧,完成未完的下卷多好!”很早为胡适作传的胡不归则认为,胡适之所以仅完成上卷:“第一,他的兴趣太广了。哲学的问题没有做完,历史考证的兴趣又引起他了。文学的作品才写得一半,政治的理论又发生了。这样,所以使他不能专心。第二,他对于著作是极其慎重的,不肯轻易发表……”

 

  朋友当然是鉴谅,只以其忙来帮他遮掩。不满意胡适者,说话就不会这么客气。有旧学问也有怪脾气的教授黄侃,常常在各种场合挖苦白话文,同时调侃胡适。对胡适著作的“半部”现象,黄侃一次在中央大学讲课时,故意引经据典地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不解其意,追问他何出此言。黄侃颇阴损地说:“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部没有了。”“下部”,在此当然是两层含义。此虽可见黄侃之怪异,但胡适著述仅“半部”的事实,也太容易被人当箭垛了。

 

  除去友朋及对手,也有学者对胡适的“半部”现象发表看法。著名学者梁漱溟,在其接受的一次采访中,专门谈到此问题:“他(胡适)的缺陷是不能深入,他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卷上,卷下就写不出来。因为他对佛学找不见门径,对佛教的禅宗就更无法动笔,只得作一些考证;他想从佛法上研究,但著名的六祖慧能不识字,在寺里砍柴,舂米,是个卖力气的人,禅宗不立语言文字,胡先生对此就无办法。”

 

  对《中国哲学史大纲》而言,梁漱溟的话,不知是否击中了胡适的软肋?从后来情形看,胡适在研究的基础上,专门为影响很大,成一代宗师祖,却不识字的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会和尚传》;晚年,又花很多时间去考证《虚云和尚年谱》。按梁实秋的说法:“胡先生对于禅宗的历史下过很多功夫,颇有心得,但是对于禅宗本身那一套奥义并无好感。”看来,胡适后来确实对佛学,尤其禅宗,用过很多功夫去研读。是否确如梁漱溟点出问题那样,自知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不足,才下力气去认真补课,就不得而知了。

 

  思想史学者李泽厚,则从世界观、方法论角度,对胡适的“半部”现象做了推断。李泽厚认为:“胡适自己以及所谓‘胡适派’的许多人的工作都多半表现为一些细微末节的考证、翻案、辨伪等等……但就总体来说,胡适以及‘胡适派’的学者们对中国通史、断代史、或思想史,哲学史,都少有具有概括规律意义的宏观论点,论证或论著。”因此:“他(胡适)之所以永远不能完成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而花几十年去搞《水经注》的小考证,都反映了、代表了、呈现了他的这种方法论,而且这不止是方法论,同时是他的世界观和个性特点。”(见《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从一定范围和角度去考虑,胡适的确遵从了其导师杜威实验主义的教诲,他那著名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真言可以为证。可要将此说成胡适永远不能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等著述的根本原因,却似乎过于笼统。因胡适明白已有半部书在那里立着。这书中除去考证,肯定有宏观见解,别样裁断吧。从《白话文学史》的情形看去,倘胡适排除干扰,再有个一年、两年,完成它当无问题。胡适虽然不善大(宏观),但并非不能大。那部《中国哲学史大纲》,撇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起笔从老子、孔子写起,就很能表现他大的眼光和敢下论断的精神。这甚至是他当初“暴”得大名的缘由,是其最为人称颂的地方。

 

  今天,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胡适的“半部”著述了。即使谈起,也只是略觉有趣罢了。可虽仅仅半部,胡适却自有功绩在。从研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