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CIA广告用中文拜年招募…
丹麦小伙迎娶汶川姑娘 …
香港中文大学职员跳楼身…
从中文媒体关注看教宗圣…
一颗“牙齿”成就汶上中…
丁辉:尴尬的“中文”
美国歌手主打中文歌走红…
揭开方志敏三大谜团:狱…
我国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从…
国学大师饶宗颐雕像在香…
最新热门    
 
沪上中文学者集体捍卫大学中文“阵地”

时间:2010-2-25 12:40:13  来源:不详
    “很多大学生的翻译,根本让人看不下去。”潘德荣曾经找一些懂德语的博士生,翻译哲学家伽达默尔的作品。但他发现,“产出”的译文语言晦涩、故弄玄虚,连这位教授自己都看不懂。“这已不是翻译的问题,学生们把德语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但读者就是看不懂,这是基本的母语思维方式的问题。”

   

    究其根本,“翻译腔”暴露出的,是大学生们的母语缺失。曹旭在接受采访时一针见血地说,母语就是民族母亲的“母乳”,“母乳”里有各种营养,道德、文化、学术等等,语文就是一个平台,在各个时期提供营养品。“现在的大学生,到了大学就不再学语文,母语水平只停留在高中水平,深刻的意境表达不出来,怎么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作为培养对外汉语教育人才的资深人士,华师大对外汉语学院院长吴勇毅对大学生的母语缺失,显得更加忧心。

   

    “翻译讲究‘信、达、雅’,中文翻成外文,说是翻译,不如说是重写。如果不能追寻到母语本身的文化规律,缺失人文精神,翻译就没有意义。”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所言,“如果译者功力不济,就会困在外文的语法里无力突围”。

   

    让吴勇毅更感忧虑的是,大学里的中文危机,其实不仅是象牙塔里的问题,也将祸患海外的“中文热”。“很多人说语文教育存在‘外热内冷’的危机,在我看来,‘外热’也危机重重,现在中国派出去的师资力量,外语底子很好,汉语底子不好,无法将母语的精髓教授给别人,怎么能保证中文学习者的兴趣长久存在呢?我们首先要维护母语,才能更好地让母语走向世界。”

   

中文学者理性反思语文教育弊端

   

    外语“攻城略地”,语文日渐式微,包括中文学者在内的一批学者都发出“捍卫大学里的中文阵地”的呼吁。

   

    就在2009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撰文《汉语,为你欢喜为你忧》,该文提出,“如果没有坚决有效的措施制止英语侵入汉语现象蔓延,若干年后,汉语将变成汉英混杂、不汉不英的语言,汉语将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传情达意的语言体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