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教材解析:必修3第二单
教材解析:必修3第5课 
教材解析:必修3第6课 
教材解析:必修3第7课 
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积极
解析近代史中众多的微妙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一单
教材解析:必修3第1课 
教材解析:必修3第3课 
教材解析:必修3第4课 
最新热门    
 
教材解析: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时间:2009-7-10 21:11:58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宋体">

 

一、学指导

 

1、从“无为”到“有为”:西汉初用“道”,“无为而治”,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用“儒”,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所以,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一种学说能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当时的形势和是否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

 

内容

本质

作用

特点

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美德

文化专制

主流、正统

外儒内法

 

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原因: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思想主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和认识

 

主张

评价

认识

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思想加以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②对新儒学思想要辩证对待,认识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弃其糟粕,批判继承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是唯心主义;

 

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

三纲五常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但是“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3. 汉武帝尊儒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1)原因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2)措施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影响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4.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答案:D

 

辨析:抓住题干:由“百家”到“独尊”的本质是一种专制。故答案为D

 

例二:下列关于董仲舒的思想评论不正确的是(   

 

A.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   

 

B. 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辨析:本体主要考查对“天人感应”学说历史作用的理解。“天人感应”一方面强化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又借神对皇权有了一定的约束。故答案为D

 

例三: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A.君权神授         B.独尊儒术        C.人定胜天       D.实行“仁政”

 

答案:A

 

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楚儒家学说在汉代是怎样发展的,其代表人物是谁,有哪些主张。汉“独尊”既是主张,更是赋予“新”之后的结果。“仁政”思想是继承先秦儒家思想,“人定胜天”是荀子的观点。故答案为A

 

例四: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A.“大一统”思想         B.“省徭役,宽民力”

 

C.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辨析:董仲舒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其伦理观上,强化封建等级,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故答案为C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5年天津高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D 

 

辨析:本题考查对“独尊儒术”政治含义的理解。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客观上对维护西汉的统一、打击分裂势力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例二:(2007年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    )

 

A.吸收了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于权术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含义。A项表述属于宋理学。BD两项不符合史实。

 

例三:(2008年潮州模拟)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    )

 

A.完全抛弃先秦儒学          

 

B.只吸取了法家思想内容

 

C.宣扬“君权神授”          

 

D.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答案:D

 

辨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叙述不完整;C项是新儒学的内容而非特点。

 

六、演练广场

 

一、选择题

 

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2.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   

 

A.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      

 

B.董仲舒倍受各级官员推荐

 

C.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      

 

D.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

 

3.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 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 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4.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5.“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6.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著文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的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

 

7.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由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一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9.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 统治集团的斗争        

 

C. 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他学说的衰落

 

10.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这种局面到了汉代发生了变化。

 

请回答:

 

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并从经济、政治和阶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儒学人才辈出,但是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概括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1.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项不正确,汉武帝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并没有彻底抛弃法家思想,如法家主张的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等思想,都被他纳入统治思想并实行。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目的,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2.D.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抓住“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D

 

3.C一定思想取决于一定社会存在。而董仲舒改造儒学的本质意图是适应现实需要,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故答案为C

 

4.B.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逐步神学化、宗教化、教主化。

 

5.D.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从“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可以排除AB两项,“大一统”学说和民族性格没有多少关系。故答案为D

 

6.B.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加强君权,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因而汉武帝赦免了他。

 

7.A.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同时,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学校。若想进入最高等学府接受教育,只能去长安的太学。

 

8.D.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教化百姓完成善性是上天立王的本意,这充分体现了董仲舒民性本善、君权神授的观点。

 

9.A.汉代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糅合道家、法家等诸子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主张。儒学内部的改造和发展,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成为官方思想。

 

10.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结合第1课的学习内容应该不难作答。第(2)考查孔子、孟子关于“仁”的思想主张,要抓住“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第(3)问考查西汉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

 

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

 

原因:①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②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制度尚未建立。③阶级结构: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小手工业者等不同社会阶层。

 

2)孔子:仁、礼;孟子:仁政

 

3)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正统)。

 

作者简介:刘秀珍,199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历史教师,历史学科组长,聊城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多年连续担任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近几年主要任教实验班,担负学校教学改革尝试的任务。2005年参加高一、高二新教材培训,并获得省级培训证书;2008年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远程教育培训,作业得到省级和国家级专家的认可和推荐,获省级优秀学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