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关于召开“中国教育学会
从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练
07版新教材为什么对“中
何成刚等:再谈如何上好
最新热门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时间:2013-05-31 12:25:30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一、形成过程

 

19世纪60年代初,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直接影响下,地主阶级[注: 地主阶级一般指封建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凭借土地所有权,主要以地租形式剥削农民的土地所有者。WwW.Lsqn.CN封建社会中领主制经济下的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如封建领主亦称地主。]改良派的先导人物冯桂芬,目睹“欧风美雨”东来,认为采西学、制洋器已无可回避,于是在其名作《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了对应之策:“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从而最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的思想。

 

19世纪70年代初,在清朝末年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时,地主阶级洋务派的首领人物李鸿章说:“中学”与“西学”要分别教导,学生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要学习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宣讲圣谕广训,使学生懂得尊君亲上,不囿于异学。他怕学生受“西学”的影响太深,所以要用“中学”护其本。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