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历史百科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
关于文艺复兴美术名作是
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
《关于历史有效教学的几
博采·探究·感悟·践行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
关于上博楚竹书的解读与
关于北京皇城整体保护工
一种创造性的民居保护方
关于中国古建的修复问题
最新热门    
 
关于新修清史的编纂问题——“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5)

时间:2009-6-1 19:02:55  来源:不详

关于新修清史的编纂问题

中国的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有重修清史的设想,但一直没能付诸实施。跨人新世纪,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下,作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学术工程,预期十年内完成的清史纂修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经过充分准备,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先后在北京、大连、上海、广州等地,主持召开多次研讨会,各地学者围绕着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切磋交流,同时又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1.关于新修清史宜采用何种体裁

中国有着深厚的修史传统和可资借鉴的多种体裁.历代正史即习称“二十四史”的编撰体裁,都采用司马迁所创立的纪传体或称纪传表志体.但各个历史时期撰成的正史,也往往因反映不同时代的特点,在局部范围内有所革新,如班固的《汉书》变司马迁的通史体裁为断代史体裁;陈寿的《三国志》分设魏书、蜀书、吴书三大部分,以魏书的几篇帝纪作为提挈这一时期史事的总纲,又在蜀书和吴书中保留蜀汉和吴国的纪年.正史之外,则有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体裁。晚清西学输入后,又有章节体史书出现。当代修清史,取何种体裁为宜,学者们讨论热烈。

有的学者主张基本承袭传统纪传体,再对之加以改造。使新修的清史成为继“二十四史”之后的又一部正史.有的学者还认为,除了采用纪传本之外,同时辅以其他体例,集历代修史体例之大成.因纪传体不仅是中国史学的独特传统、中国史学特色,而且此体例能最大限度地包容一代王朝历史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准确地记述史实。在记传体的基础上,同时要辅以其他体例,具体设置上,要有清史概说、清朝通史、清史编年、列传、志、图表等。

有的学者则主张摒弃原来的纪传体。采用新的章节体。也有学者主张新的章节体既要对以往的史书体裁辩证地继承。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传统史书体裁进行改造,形成一种新的综合体,力求较全面地反映历史。这种新的综合体,应包括对传统的纪传表志的改造.应增添图录等新的内容,还可考虑增加综述,用比较简明的文字综合叙述清代历史发展的全貌,以弥补传统纪传体大势难贯的不足。

2.新修清史与“二十四史”的关系

一种意见认为,新编清史应与二十四史相衔接,因为《清史稿》很粗糙,而且错讹甚多,难与二十四史并列,新修清史应该超越它而承续二十四史。与此相联系,他们认为在体裁上应尽量与二十四史相协调,主张以纪传体为主要框架,稍作变动,保持正史在体裁上的延续性。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不必强调衔接二十四史,而是要切切实实地编纂一部合乎历史本来面貌的清史,指出今人要继承的是中国优良的修史传统,并非继承修史的传统体裁。况且到了2l世纪的今天。要编纂一部让现代人看的断代史,纪传体的体裁已经无法包容.清朝从一个部族政权发展到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国,从中国历史上传统社会生产力的巅峰跌人任由列强宰割的弱国的谷底,两三百年间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激烈变革当中,其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此前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拟的,也自然不是传统修史体裁所能表现的,可以考虑采用在章节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新体裁。

3。新修清史基本体例的设计

有的学者认为,全书的第一部分应该用章节体来纵论有清一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演变大势,强调这是全书之纲,灵魂所在,不可或缺。有的学者则认为,这部分内容与其他部分难免有重复,建议作为普及本单独处理。

有清一代,前后曾有与清朝对立的政权存在,清初有南明,后有准噶尔,清后期有太平天国。有的学者主张以“载记”的方式处理,或采用“别纪”,或专史的方式。

较多学者认为,应加大志的份量,指出“志”既是纪典章制度,又包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史方面的史实和史料,是纪传体具包容量大之长的最重要部分,应该打破旧史书中志的设置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志的增减分合,力求使新修清史的“志”能详实地反映清代社会生活各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包括下层社会的实际状况。传记部分的人选标准,大多认为对于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人物,应该根据其对清朝历史有无重要影响决定取舍,同时要注意增加代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下层社会的人物,全景式地展现历史的生动画面。



4.新修清史的文体和规模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用文言文,一是与传统史书保持一致,二是便于引述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三是言简意赅。

多数学者建议采用精练、典雅的现代书面语,因为与现代学科体系和学术视野对应又便于阅读传承的语言形式只能是白话文,语言应有时代特色,不可泥古。还有一个实际问题是,时下能够写好文言文的人并不多.

全书的规模,大多赞同总字数控制在约3000万字。是否在叙史的同时加以评论,一些学者认为,从《史记》到后来的诸正史,都有“太史公曰”或“论”、“赞”、“评”之类的文字,应该仿效古人妙笔之论,使新修清史增色。但多数学者主张“述而不作”,客观叙史,不作议论,强调今天修史的第一要义是要保持原始史料的真实可靠以及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提供一部“信史”,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解释历史上。

由国家组织清史的编纂,有人顾虑这会多少影响撰写者的独立研究意识和判断,进而影响总体质量。多数学者认为这种担心可以避免,指出随着社会的发

展越来越深入,人的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方面范围越来越广泛,原始史料的积累也越来越丰富,以个人的能力很难胜任修纂一代全史的工作,由国家出面组织是一种较适宜的办法。为了保证质量,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应该遵循的原则,建议在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和唯物史观指导的同时,对古今中外一切有助于全面深入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也应有选择地采用。此外,根据清代历史的特点,应有全球的眼光,要将清代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坐标中,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整体变化来认识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变化,这将有助于反映清代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加深人们对复杂历史现象和发展规律的思考。学者们对新修清史普遍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它应该面向现实和未来,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各种未刊档案和海内外的珍贵文献,能够为今人提供全面、准确的清史知识和深刻丰富的历史启示。

主要参考文章:

①李治亭:《关于清史编纂体例的几点设想》,《史学集刊》2003年第3期;②刘文鹏:《今天为什么要纂修大型清史》,《中华读书报》2003年2月12日;③《盛世修史:〈清史〉编纂体裁体例有争议》,《社会科学报》2003年5月29日;④《学科前沿:清史体例研究》,《学术界》2003年第3期;⑤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清史蝙纂体裁体例问卷调研的综合分析》,《人民日报》2003年7月29日;⑥颜军等:《继承与创新:新修大型清史的体裁体例》,《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