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
述论希腊古典时期的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苏联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
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武器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前国军
在战争罪责与民族自豪之
苏德战争初期和苏联经济
二十一世纪:战争还是和
战争、政治与道德——国
最新热门    
 
鸦片战争以来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地主阶级关系的演变

时间:2009-7-24 13:43:12  来源:不详
室或大学士前往,实际上暗示非李鸿章不可。在沙皇统治者的心目中,只有李鸿章能左右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1900年,外国侵略者为了对付和镇压义和团运动,组织了八国联军大规模入侵中国。在外国入侵面前,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满族官员端王载漪、庄王载勋、辅国公载渊等为一派,他们同列强之间有一些摩擦,想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减杀列强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地方督抚汉族官员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为一派坚决反对向列强宣战。在御前会议上,双方唇枪舌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会议期间,慈禧太后得到了一份伪造的洋人照会,照会的内容有一条是"勒令太后归政"。列强反对废帝立储,已使她心怀愤恨,又听说还要强迫她归政,更是火上加油,当即大喊:洋人焉敢干预我的大权?"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当以灭朝食"。 [.6。贸然于6月20日向列强发出宣战诏书: "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跶伐,一决雌雄"。[7].在宣战诏书下达后,张之洞、刘坤一等宣布,从这天起朝廷下达的命令(当然指不符合他们胃口的命令)为矫诏,拒绝执行;一面加紧谈判"中外互保"条约。6月26日,由盛宣怀代表张、刘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8]。共同维护社会秩序,阻止义和团向南方发展。接着,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等也加入,从而互保范围进一步加大。清廷向各国宣战,汉族地方督抚却同各国互保,这是公然的抗旨行为,可是当清廷接到"东南互保"的奏报后,下诏称汉族地方督抚的这一行动与自己之意"正复相同",完全同意"东南互保"的做法。从次可以看出汉族地主阶级的官员对满族统治者不再惟命是从了,满族统治者对汉族地主阶级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了,汉族地主阶级与满族统治者的离心力也就越来越大了,对满族统治者已经不在支持了。
  
  四、1911年的武昌起义到1912年2月26日清帝退位。
  
  在这一时期,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满族的统治迅速崩溃,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地主阶级终于迫使满族统治者退出政治舞台。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式发展非常迅速,使得列强发现,如果公开站在清朝一方面是不明智的。10月18日即有汉口领事团发布中立布告,布告中说:现值中国政府与中国国民军互起战争.查国际公法,无论何国政府与其国民开衅,该国国内法管辖之事,其驻在该国之外国人无干涉权。并严守中立,不得藏匿两者有关系之职守者,亦不得辅助何方面之状态。据此,本领事等自严守中立,并照租界规则不准携带军械之武装人在租界内发现及在租界内储藏各式军械及炸药等事。 [9]从布告里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已经感觉到清政府不值得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帝国主义青睐的袁世凯得到重用,并最终把满族统治者排挤出了政治舞台。
  袁世凯是立鸿章的衣钵传人。自1896年就在小站练兵,后来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逐渐扩充,变拥有号称当时最强的"新建陆军"。自继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他在清政府中取得了更高的威权,但也受到政府中其他派系的嫉妒,尤其为满洲人的官僚们所嫉恨,怕他纂夺清朝的皇位。在1909年他被迫解职,回到彰德老家隐居。可是他在军队中的潜势力仍旧存在。所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手忙脚乱,惊慌失措,不得不请他出来收拾残局。袁世凯向清廷提出六条要求:(1)明年召开国会。(2)组织责任内阁,(3)宽容参与武 昌事变诸人。(4)解除党禁。(5)授予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6)供给充足的军费。清廷摄政王载沣做了重大的让步,完全答应了袁世凯提出的条件。
  清廷为了缓和紧张局势,以载沣的名义下了一道"罪己诏",随后又宣布开放党禁,解散了"皇族内阁",颁布《宪法信条》十九条。改任袁世凯为总理大臣,要他组织所谓"责任内阁"。袁世凯于1911年11月13日到达北京,16日组织内阁完毕,不久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迫使载沣辞职,退归藩邸,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到袁世凯的手里。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便马上利用南方革命的形势进行"逼宫"。于1912年1月16日,率全体阁员上奏,要求皇后和皇上召集皇族,密开国决会议,统筹全局,速定方针,实行共和制度。在17日和18日连开的皇族御前会议上,只有奕劻,溥伦等少数人赞成共和,良弼,铁良,载沣等多数人反对。1912年1月26日,袁世凯授意段祺瑞领衔以前线46名将领的名义致电清廷:"恳请换大汗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10]。山西巡抚张锡銮,河南巡抚齐耀琳,署理直隶总督张镇芳,出使各国的外交官刘玉麟,沈瑞麟等也纷纷电奏,要求清廷实行共和。恰在这时候,满族反对共和首领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更使王公贵族人人胆落。隆裕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