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
数字与历史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上海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上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
对蒋经国最后生命的盖棺
反常思维、变态心理与历
最新热门    
 
生命与历史的迷思

时间:2009-7-24 13:44:30  来源:不详

  [摘 要]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是我们熟悉和喜爱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著称。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他以沉重严肃的哲思姿态和简洁轻巧的文学话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妙的小说意境,堪称现代哲理小说的典范。小说对生命“轻与重”的哲学思考,源于作者对酒神精神和存在主义的深沉反思。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轻与重;西方文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米兰·昆德拉作品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其品种之全、数量之多、影响之广,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前所未有。对于此令人瞩目的奇迹般的热点,究其原委,恐怕应该归功于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对我们曾经所处的“文革”情境相类似的历史情境的精确描写和深刻思考。这些描写和思考,既令我们感到历史的熟悉,又让我们在精神上感到陌生和惊讶,仿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原来事情是这个样子的!相形之下,我们80年代初曾经红火一时的“伤痕文学”显得感性而青涩。
  米兰·昆德拉小说较早被译介的有韩少功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景凯旋、徐乃健译的《为了告别的聚会》,吕嘉行译的《笑忘录》等几种,不久米兰·昆德拉的全部著作都有了中译本且大多不止一种版本,国内学界对米兰·昆德拉作品及其思想的研究也迅速升温。在这些研究中,很多目光都投向了“轻与重”、“媚俗”、“牧歌”这些极富哲理、意蕴深长的文学主题。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和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在各种学术和非学术的讨论中往往充斥着对米兰·昆德拉作品及其思想的误读和曲解,甚至出现了“用媚俗的姿态去理解米兰·昆德拉的反媚俗思想”的笑话。有鉴于此,有必要首先对米兰·昆德拉的文学思想进行文化上和历史上寻本溯源的考察,方能避免上述误读和曲解。本文即从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轻与重”的文本解读出发,力图从西方文化传统中寻找和分析米兰·昆德拉的思想进路,以期能够以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和更加醒的目光来认识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轻与重”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米兰·昆德拉开章义,落笔之始就残酷地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永恒的难题:生命,是轻还是重?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沉重还是轻松”,这是一个永恒而又难解的问题。种种关于这个问题的看,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并最终归结为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哲学沉思。我们可以说,几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部的内容,都是在这种哲学沉思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富有哲理意味的议论,并且在叙事过程中多次重复暗示这一主题。如:
  星期六和星期天,他感到甜美的生命之轻托他浮出了未来的深处。到星期一,他却被从未体验过的重负所击倒,连俄国坦克数吨钢铁也无法与之相比。没有什么比同情更为沉重了。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
  他和她一起上了停在房前的汽车,直奔火车站,取出箱子(箱子很大,重极了),带它和特丽莎一起回家。
  在小说中,主人公托马斯始终徘徊于灵与肉、性与爱之间,对爱情进行着“轻与重”的追问。他视简单的肉体之爱为真正的、“轻松的”爱情,并且以这种可以随意与多个异性发生性关系的自由单身生活为达到“生命之轻”的标志之一。为此,托马斯甚至放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