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纪念李约瑟诞辰一百周年

时间:2009-7-24 13:44:45  来源:不详
华民族给李约瑟的帮助,没有中华民族的支持,也不会有李约瑟的巨著。假如 他还在世,我相信他也不会否认这个事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中国科学技术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努力的成果。[10] 这样大胆坦诚的说法,也只有外国人何丙郁敢说。   
  剑桥大学出版社和李氏生前考虑到公众很难去阅读上述巨著,遂又请科林·罗南(Colin A. Ronan)将李氏巨著改编成一种简编本,以便公众阅读。书名《中华科学文明史》(The Shorter Science & civilisation in China),篇幅仅李氏原著十几分之一,共分六卷,从1978年起由 陆续出版,至今已出五卷。此六卷简编本的中文版权,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并购得,目前正由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负责翻译。前三卷将于2000年年底问世。今年正值李氏百岁诞辰,这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译本的出版,将成为对李氏数十年辛勤工作和他对中华文明之深厚感情的纪念,而广大公众也将有条件较为全面地直接了解李氏的成果。

四、《中国科学技术史》所受到的批评

  真正全部通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已出各册的人,在这个世界迄今很少,今后也决不会太多──它的卷帙对于终日忙碌的红尘过客来说实在过于浩繁。就总体而言,它首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巨大存在--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别的著作,在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及与整个文明的关系方面,达到如此的规模、深度和水准。自从本书问世之后,任何一个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或需要深究中国国情的人,如果不阅读这本书--至少是有密切关系的卷册章节,那就在他的知识 背景中留下了不应有的空缺,因为没有任何别的著作能在这方面替代它。   
  对于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工作本身,海内外许多学者曾指出其中的各种错误,这些错误丝毫不能否定李约瑟的巨大成就,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浩大的学术工程?要不出任何失误是不可能的。李约瑟的研究和结论,当然也不可能没有失误。书中的具体失误,各方面的专家已经指出不少,这里无须缕陈,仅略举一二例稍言之。   
  比如,李约瑟与鲁桂珍认为中国古代利用人尿炼制的药物"秋石"中含有性激素,这就将人类发现和使用性激素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左右。他们的这一结论一度在西方学术界引起相当的轰 动,但是近年国内和台湾学者的考证和实验研究者表明,"秋石"中其实并无性激素。[11]    
  这只是具体失误的例子;就全书整体言之,李约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热爱和迷恋,他似 乎在不少问题上有对中国古代成就过分拔高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李约瑟本人身上尚不足为大病,但"城中好高警,四方且一尺",近年坦普尔著书谈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其中颇多穿凿 附会之处,尤为推波助澜。影响所及,就不免造成国内一些论著在谈论祖先成就时夜郎自大的虚 骄之气。   
  李约瑟的这些错误,我认为可能有深层原因。   
  他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异乎寻常的热爱。李约瑟和中国文化本来并无渊源,此渊源起于他和鲁 桂珍的相遇──有不少学者还注意到当时鲁桂珍年轻貌美,此后他的思想和兴趣发生了巨大转 变,他在《李约瑟文集》中文本序言中自述云:     
  后来我发生了信仰上的皈依(conversion),我深思熟虑地用了这个词,因为颇有点象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发生的皈依那样。……命运使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皈依到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明这方面来。[12] 按李约瑟自己的说法,这"皈依"发生于1939年前后。   

  但他对中国文明的热爱既已成为某种宗教式的热情,到时候难免会对研究态度的客观性有所 影响。李约瑟的不少失误,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他对中国道教及道家学说的过分热爱──热爱到了妨碍他进行客观研究的地步。而他在给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的英 文版序言中竟说:   
  对于这样一项任务(按指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非常重要的不在于知之甚多,而在于对中国人民及其自古以来的成就怀有满腔热情。[13] 热情的重要性超过了知识本身,若仅就治学而论,后果曷堪设想?   
  另一方面,还可以参考台湾学者的意见。如前所述,李约瑟虽然在生物化学方面早有成就,但他并未受过科学史学科的专业训练,也未受过科学哲学的专业训练,因此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