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道家思想和冷战后的中国
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
战后日本中世都市史研究
伊斯兰教与战后中东社会
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
科技进步与战后世界历史
用比较法探析古代世界史
二战后韩国对日索赔要求
中华源流探析薛翔骥
论波兰战后东西边界的划
最新热门    
 
探析战后两德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原因

时间:2009-7-24 13:45:24  来源:不详
以及科尔均继续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为两德统一提供了坚定的基础。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一致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保持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明确性和一贯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这在当代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制度史上是少有的现象。
  2.民主德国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战后,由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强制合并建立的统一社会党在实践的经济政策方面没有经验,它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以苏联为样板,建立了计划体制,即由中央进行全面干预经济。首先建立起一整套各级计划机构,其最高领导为计划部。1950年11月改名为"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其职责是统一计划和指导经济,进行生产和分配。由统一社会党提出符合莫斯科路线的任务,通过计划委员会制定计划,提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宏观经济比例,用数字确切说明发展过程,再由各个生产单位严格完成计划。但问题是,计划越是由中央干预,干预越具体,制定计划的过程就越长,结果计划执行时,计划数据已失去了它的实际效益了。由于各部门和各地方发挥的作用不同,若不互相协调各自的计划,就容易造成物资不平衡。最矛盾的莫过于最基层的计划机构,为了完成确定的计划指标,其采取的部分措施是破坏中央计划机构的意图的。工厂领导往往只求完成计划而不计后果,即使设备负荷过重,或者不能充分维修机器设备也在所不惜,并尽量避免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因为这可能威胁计划的完成。他们不象市场经济,有着销售利益,或面对迫切需要更新更好的产品销售部门而进行革新。生产厂家只关心数量而牺牲质量,更忽视产品的服务。这导致了设备利用率低,库存积压,生产成本特别高。自从50年代中期以来,迅猛增加的库存,特别是由于一味追求高产而造成的商品积压,更使人们楚地看到在国民经济总的估算方面的经济失误。最大的缺点是造成劳动力浪费,这对于就业人口增长停滞的国家经济是难以承受的。这种失算也反映了苏联类型的计划和管理体制结构庞大,极为不灵活。 
  为了改善不平衡的经济结构,推进重工业基础建设,从1951年到1955年东德建立起基础原料工业工厂以及生产资料工业工厂,投资大量资金,兴建起远洋舰队,并开采本国褐煤矿,以提高电力生产。相对而言,农业、消费品工业、住宅建设、交通设施及设备的现代化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这一投资政策不仅反映了东德优先发展重工业,也表面它以严格的斯大林主义为根据,建设和扩大一切工业部门。这对一个工业化了的国家可能是正确的,但对一个发展中的国民经济而言,则意味着很大程度上拒绝专业化、工业大规模生产以及背离国际分工。由此造成的增长率下降,进一步扩大了原来接受苏联做法(农业集体化、干预生产的计划、强制劳动)而带来的损失以及缺点。因为在缺乏有效的物质刺激,特别是不能满足消费者物质需要的前提下,要想保证达到所期望的劳动生产率,就只能推行斯大林主义对劳动和工作量的监督体制。但强加的监督体制加上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而引起的普遍不满,导致了1953年6月17日柏林和其他较大城市工业工人罢工和示威游行。
  1956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强调用最新技术改造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确保技术革新。并对工农业产量、劳动生产率提出了具体指标。由于一些东欧国家出现了人民反对政府的现象,1958年东德效仿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组,把日常领导的重心从部门转移到地方,这次改组虽然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但由于仓促行事,出现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没有能触动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本身,因而未能解决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效率不高的弊端,以及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东德工业生产率仍在增长。1956年为7。4%。1957年为11。1%,1958年为12。4%。(14)受这些统计数据的鼓励。1958年7月,统一社会党"五大"提出了到1961年在人均占有重要生活必需品和消费品方面赶上和超过联邦德国的口号。1959年11月政府宣布停止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另行实施赶超联邦德国的 1959年-1965年"七年计划",预定在计划实行期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为每年7%。以此来响应苏联的"赶超美国"的口号,从时间上和苏联的第一个七年计划协调一致。然而,实际情况同预期相反,由于主客观原因,东德国民经济从1959年后持续下降"1959年国民收入增长率约为11%,1960年 降为6%,1961年为4%,1962年为2%"。(15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