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
老舍为何自沉太平湖
天人感应与宋高宗、秦桧
农民与太平天国的兴亡
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
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
太平军战事与江南社会变
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
《太平广记》中的唐代胡
最新热门    
 
太平天国败亡的集体心理分析

时间:2009-7-24 13:45:38  来源:不详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弗洛伊德对军队和教会的心理学研究对太平天国败亡的心理因素做了集体心理学解释,认为太平天国作为军队与教会的集合体,其内部的心理纽带在两个方向上相互纠结和影响,天京事变使得一个方向上的基础遭到破坏,直接影响了另一个方向上的关系,这源于太平天国政权结构与教权结构的固有缺陷,也和拜上帝教固有宗教理念中的消极因素有关,所有这些都是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太平天国;心理群体;权力结构;宗教理念;集体恐慌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场以基督新教为革命工具的运动,按照费尔巴哈的解释,宗教就是自然,人们把所依赖的自然提升到意识中去接受就成为宗教,宗教的心理根源是人们依赖感的存在,是对自己说不但又必须依赖的事物的崇敬,而这种依赖在某个空间内只有一个1。施莱尔马赫甚至将宗教解释为一种“绝对依靠的感情”(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2。宗教力量是太平军“圣战”热情的来源,也是太平天国群体认同3的基础。应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太平天国的败亡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 问题的提出

  国第三共和时代的保守派勒庞(Gustave Le Bon)在他的成名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4这种特点可以解释一个心理群体形成以后有别于个人行为的非理性行为,例如,人们可以在宗教狂热情感的驱动下“慷慨赴死”,可以采用最残酷的手段对待无辜的人而无动于衷,群体行为的恶劣与个人私欲之间的关联可能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更无法单纯从人性的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勒旁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数量因素造成的集体非人格化特点所形成的“法不责众”心理;二是心理感染性所造成的自我意识的催眠;三是群体心理的暗示感受性造成的意志与识别能力的降低5。简言之,一个心理群体一旦形成,伴随的是个人情感的增强和理智的减弱。遗憾的是,勒旁只是对一种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做了描述,并把其简单地归结为人类的服从本能,这就如同是说,人们之所以出现催眠现象是因为他们会被催眠。从某种意义上说,勒庞是问题的提出者而弗洛伊德是问题的解决者。弗洛伊德并没有对催眠这个本身需要解释的问题做出生物学考证,而是采用了一个反向推导,从群众理论的末端出发,以高度建制化的团体着手,再扩展到街头群众,他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一群散乱的人员不是可以随便构成一个心理群体的,那么,这些群体成员心理的纽带是什么,是谁在起着催眠师的角色? 弗洛伊德选择了教会和军队这两个团体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两种群体都必须有一种外部力量来防止其瓦解或者阻碍其结构的改变,维系这种高度建制化团体的心理纽带一旦破裂,这个群体就归于瓦解。弗洛伊德指出,这个纽带是力比多性质的,这种人类的本能是一种性本能,或者叫爱的本能、爱欲,认同是最早的爱的表达方式,是人在早期家庭生活中形成的6。这种群体的心理纽带在弗洛伊德看来是一种错觉,也就是,在一个教会和在一个军队里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有一个头领,这个头领在前者是基督,在后者是司令官。一旦这种错觉消失,该心理群体必将崩溃。而为了维持这种错觉,头领必须以平等的形象出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成员,所以,基督面前人人平等,而司令官则像父亲一样平等地爱着每一个士兵,这样就在该人为群体中构建起两条心理纽带,一条藉由效忠观念和长官相连,一条藉由平等观念和该集体中的其他成员相连,“假如每个个人在两个方向上被这样一条强烈的感情纽带束缚着,那么我们将毫无困难地认为,正是这种状况造成了个人在人格方面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变化和受限制的现象。”7心理群体中对于领袖的认同和对于群体成员爱欲认同关系共同维系了该心理群体的存在,这就是弗洛伊德的结论。

  我们无意对于弗洛伊德的结论做出修正,而是想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