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甲午战争前传统农学向实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
梦断甲午年——试论中日
甲午中日海上角逐与制海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小测试甲午中日战争,你
中日甲午战争对英国远东
最新热门    
 
甲午开战与“陆奥外交”--以日本“六·二出兵”为中心

时间:2009-7-24 13:45:52  来源:不详
也是不容置疑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和平护卫和保护的实际效果。……待其恢复和平以后,则要光荣地撤退。”(注:见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即《陆奥外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79-80页。)

    《东京日日新闻》作为日本政府的喉舌,反复发表社论大讲出兵的目的,只是基于对外宣传的需要,不可信以为真。何况对这两篇社论也要作全面的理解,就是它们在宣传日本出兵的和平目的同时,也偶而透露出其潜藏的杀机。例如,6月9日社论称:‘关于朝鲜问题,日本应向天下表明处以仁义之地,努力使我国经常处于主动地位。……为此,无论以哪一国为敌,以我日本帝国一贯的侠义政策,断不可逃避之。”6月12日社论则称:“当然不可为和平而损害荣誉。万一发生不测事件,我节制之师亦不得不为帝国荣誉而勃然大怒,不可不决然而断,猛然而行,以雷霆之势击之。”(注:见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即《陆奥外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79-81页。)这两段看似附带的话,在社论中很不起眼,而且文字也比较婉转含蓄,其实正点出了日本出兵的真实目的:借此机会挑起战争。后来事实的发展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故靠引证日本政府喉舌《东京日日新闻》的两篇社论,取其一部分内容而加以片面理解,以此说明日本出兵的和平目的,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了日本的“六·二出兵”只能限定于和平的目的。信夫清三郎引用了刊载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上的一段话:

    “对于垂涎满洲和印度的俄国,中国的利害关系正好同英国一致。而且,为不使法国向印度支那扩张其版图,中国注意的问题也与英国相同。另外,关于中国同缅甸的边境,或者在新加坡、婆罗洲和香港,不仅需要使中国人服从英国的规定,以维护和平,而且,只要同中国建立了和睦关系,关于移民的事件,中国才能给英国移民部以方便,这些地区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强大的殖民地一样,就不会出现危险的斗争了。”(注:《日清战争实记》,东京博文馆1894-1896年版,第14编,第80页。)

    这段话说明中英两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利害关系。随后,信夫又分析了美国的远东政策。从而得出结论说:“没有一个国家允许日本采取积极行动。”另外,《天津条约》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限制。因为日本出兵朝鲜,若“超出维持均衡的范围”,世界列强就会起来反对,“而反对的法律依据就是《天津条约》”。因此,信夫认为,惟其如此,“日本的政策最终仍不得不停留在‘维护权力均衡’上”。(注:见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即《陆奥外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64-66页。)这种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主要的问题在于:对问题只见其一而不见其二,是绝对不行的。信夫对当时的国际形势采取静态的观察方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必须看到,国际关系风云变幻莫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日本“六·二出兵”的前后,西方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正使远东国际形势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例如,俄国政府在甲午战争的对日政策一直在干涉与不干涉之间徘徊,直到战争后才决定采取干涉政策;英国在朝鲜纠纷初起时和战争初期始终以调停者的面目出现,但不同意干涉。所以,日本政府既决意挑起衅端,是完全有隙可乘,以遂其志的。此其一。再就是日本需要一段时间摸清英国政府对中日政策的底线。对此,日本外务次臣林董回忆说:“在日清战争即将开始的时候,关于宣战问题,总理大臣仍因担心英清之间存在着相互援助的密约而犹豫,海军大臣担心北洋舰队的形势而犹豫。然而,到7月末,英国看到日清间的和平不能维持,于是发出照会,要求上海及其通道附近不要成为战区,证实了英清之间没有任何盟约。朝鲜事件的发展终于到了除开战外别无他途的程度,于是宣战。”(注:见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即《陆奥外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75-76页。)什么叫“除开战外别无他途”?真是如此吗?无非是已经弄清了英国对中日政策的底线,始拖到7月下旬才开始以兵戎相见了。此其二。由此可见,对于日本的战争政策来说,西方国家可能会起到限制的作用,但也可能起到支持的作用,一切皆以西方国家本身的利益为转移。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基于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用来证明日本“六·二出兵”不具有战争目的的几条理由,无一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明治维新初期曾担任海军大辅的胜海舟,即曾论及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为“无名之师”。(注: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序言》第1页。)可以断言,无论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