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徐松与嘉道西北史地研究
最新热门    
 
论嘉道时期学术风气的新旧推移

时间:2009-7-24 13:46:00  来源:不详
领域撰写了有价值的著作。由于边疆史地学的兴起,又引起晚清另一新的研究领域元史学的崛起,沈曾植、洪钧、屠寄、曾廉、柯劭忞等都相继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由嘉道年间导源的边疆史地学的研究,因其适应时代与学术发展的需要,至晚清时期终于蔚成风气。

 

五、 公羊变革学说提供了新的哲学武器

 

原先盛行的考证学在哲学思想上是属于经古文学派。从乾隆末年开始,消沉了一千多年的经今文学派重新被提起,适逢时会地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于是经世学风声势更壮。

今文学派的中坚是春秋公羊学,它在儒家学说中具有独特的理论色彩,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特别是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论证历史是进化的,变易和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公羊学专门阐发“微言大义”,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春秋》之义加以解释或比附,以这种解释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政治见解,在时代激烈变动之际更便于容纳新思想。

公羊学说在清代中叶复兴的关键人物是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和魏源。先是庄存与重新发现了《公羊》,著《春秋正辞》,但他不理解公羊学的真谛。刘逢禄在嘉庆年间潜心公羊学的著述多年,撰成《春秋公羊何氏释例》等,且又奖掖龚、魏,培养了公羊学派两名健将,至此标志着公羊学“复兴”的到来。龚自珍写有著名诗句:“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语快无加。而今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注:是诗作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见《龚自珍全集》第九辑,《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之一,第441页。 )表明他决心举起公羊学的旗帜,不怕被正统派视为有异端色彩。由于龚、魏对社会危机更加敏感,公羊学说在他们手里,便改造成为批判专制,倡导变革的崭新思想武器。

公羊历史哲学主张变革,主张历史进化(当然是朴素进化观),为当时进步人士提供了远比古文经学进步得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紧扣时代脉搏,适应社会前进和学术进步的要求。龚、魏对时代向何处去的观察比前辈站得更高,因而自觉地担负呼唤变革时代到来和倡导新学风的责任。龚自珍用“早时——午时——昏时”的新三世说(注:《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尊隐》,第87页。)论证封建衰世到来,预言“乱亦竟不远矣”。(注:《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著议第九》,第7页。)。魏源则提出“气运之说”来概括历史的大变局(注:参见《海国图志》卷五《东南洋叙》,[清]光绪二年甘肃平庆泾固道署重刊本。)。龚、魏发挥公羊学说讥议时政、诋毁专制,猛烈批判烦琐考据、理学空谈和科举制度,呼吁士人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与现实社会关系密切的问题上来。龚自珍是激情昂扬的倡导者,魏源是卓有成效的奠基者。龚自珍主要从国内的危机着眼,魏源则在鸦片战争后又生活了17年,他更多地注目于了解外国,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超越了传统学术的范围。以龚自珍犀利的政论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为标志,中国学术史进入倡导变革、倡导救亡图强的新阶段。从此,讲求兵农河防盐政、边防海防,以至外国政制、现状,呼唤变革图强,成为鸦片战争以后学术的主流。

 

六、余论

 

通过多层面考察嘉道时期学术风气的变迁,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变了,必然要引起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的变迁。故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即使作个案的研究,评价某一时期的学者和著作,也应与时代思潮、文化走向密切联系起来,重视作大背景动态考察,把握住时代条件对学术的制约、影响。

(二)在关注时代条件的影响的同时,又要深入地分析学术内部逻辑发展的关系。从学术本身来说,新旧推移是客观规律,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阶段上凝滞不变。一时代的学术,其内部往往存在导致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生长发展,便成为由此一阶段学术向新的阶段演化的“中介”。这是学术变迁内在的矛盾运动,需要我们透过现象,作深层的辩证分析,避免把前后阶段割裂开来。譬如:明代学术向有空疏之讥,但至晚明陈子龙、徐光启编《经世文编》、著《农政全书》,已经产生了经世思想,至清初便壮大为时代思潮。清初,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而他的重要主张之一,是“通经以致用”,针对明人务虚蹈空的气习,他提出“通经必自考文始”,从一字一句的训诂考订入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