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观念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
章学诚的朴素历史主义思
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
六经皆史:章学诚史学变
章学诚的易学与史学
论章学诚的学问观
最新热门    
 
论章学诚的朴素辩证历史观

时间:2009-7-24 13:46:01  来源:不详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术乃至社会的正常发展。他的这种认识,是通过考察学术思潮循环盛衰而形成的朴素辩证历史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关于历史与现实相互联系的辩证历史发展观

 

在中国古代学术中,宋学流弊是言必三代、空谈性理而无益于社会,朴学流弊是烦琐考证、博学佞古而不关心现实。章学诚从理论上清算了这两种错误思潮,全面考察古今历史发展的进程,形成了关于历史与现实相互区别和联系的朴素辩证历史观。

(一)章学诚明确主张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反对主观割裂历史和现实的相互联系,强调只有正确认识古今关系,才能看清历史发展脉络。他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强调古今相因之义,不能人为地割断历史的前后联系。章学诚认为后人之所以重视古代历史,正是由于借古鉴今的需要。他明确地认识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2](《知难》)这说明他是把历史看做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认识到人们学习历史,就是要通过研究过往时代的历程,认清未来社会的趋向。章学诚深刻地阐述了正确认识古今关系的重要性:“后世之去唐、虞、三代则更远矣,要其一朝典制,可以垂奕世而致一时之治平者,未有不于古先圣王之道得其仿佛者也。故当代典章,官司掌故,未有不可通于《诗》、《书》六艺之所垂。而学者昧于知时,动矜博古,譬如考西陵之蚕桑,讲神农之树艺,以谓可御饥寒而不须衣食也。”[2](《史释》)历史与现实是相互联系的,古今典章制度也具有相通之处,后人之所以要重视和研究古代典制,正是要把它们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更好地解决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惟古是好,不应用到现实社会,即使古代知识再渊博,就如同考证清楚西陵氏嫘祖发明养蚕而不能御寒,神农氏发明稼穑而不能充饥一样,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学者不能正确认识这种辩证关系,就达不到对古今社会的性质或历史发展法则的正确理解。章学诚指出,倘若“好古”而不知所务,就会导致“蔑古”。他抨击貌似尊崇古人实则歪曲前人学术的错误说:“宋人推尊孔、孟,多不近情。……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曰我非生知,好古敏以求之,诚恐人以生知天纵之言,矫诬失实,不惮言之谆谆。宋人视古,视述,视好,视求,皆蔑如也。”[2](《淮南子洪保辨》)宋代理学家这样做,名为“好古”,实际上把古人学术搞得面目全非,割断了历史的前后赓续。在今天看来,宋儒扬弃汉儒“即器而忘道”的错误方法,强调探究儒学“义理”的重要性,完全正确。宋学末流的错误是“舍器而言道”,在抨击汉儒烦琐考证的同时,也抛弃了前人学术中注重征实的合理内核,讳言对汉代经学的继承和借鉴,标榜直接继承先秦儒家学术而来,不仅人为地隔断了历史发展的联系,而且也割裂了学术之间的承袭,结果走向事物发展的反面。

第二,既要看到古今历史的相互联系,同时又要注意古今时代的差异,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陷入相对论之中。章学诚指出:“好古之士,于残金泐石,攻鞫款识,不遗余力;而齐物家言,则三代法物,不难等于过眼云烟。二者极相拂也,而其实交相为用。盖器用玩好,皆外物也,物传于古而珍之,古犹今也。以其古人所尝寓意焉,即其物可以想见其人。好古之士,所谓珍而重之是也。徒徇古物可珍,而不知其所以珍,齐物之家所以欲人略迹而论心,亦是也。”[2](《冯孟亭先生奉砚图记》)后人在认识历史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古今时代的差异,不能混淆它们的区别。章学诚非常注意考察古今历史的关系,反对用齐物论方法看待历史:“《关睢》说周衰盛,则美刺旨殊;《子衿》言学兴亡,则贞淫义异。贵耳而未尝贱目,以目淆耳则愚;爱古而未尝薄今,以古律今斯舛。”[2](《湖北通志检存稿四·文征丁集哀录近人诗文论》)这就需要摆正古今关系,切忌因“好古”而“贱今”,用古代的政治强求现实社会。章学诚在考察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得出了深刻的理论认识:“事有不师于古而因乎理势之自然,有其举而莫之废者,君子之所共由,而不必执古以概今也。”[2](《家谱杂议》)当代社会的某些制度是根据现实形势发展形成的,不一定要从古代寻找理论根据,必须符合古代的制度。倘若不明白这个道理,混淆古今时代差异,就无法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法则。

第三,“好古”应当学习古人的精神,但却不能处处模仿古人;认识古代历史是要从历史上汲取经验教训,而不是为炫耀自己“博古”。章学诚极为反感盲目崇拜古代的做法,主张立足现实,古为今用。他认为三代实行井田制度,所以乡闾相望,聚族同居;后世社会制度发生变化,不能再模仿古人同居。他说:“时势殊异,封建、井田必不可行。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