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日本学人的黄遵宪研究
基本体系的构建与具体内
再论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论日本历史上的三次法律
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
冷战史研究:一个新的学
日本近代教育概论及其现
日本宪政的哈耶克哑剧
近代日本海军的崛起
最新热门    
 
日本新的“屈原否定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根源初探

时间:2009-7-24 13:46:23  来源:不详
有些相近,胡适在《读楚辞》一文中说:
      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
    胡适的结论是:屈原“是箭垛式的人物”。他说:
      我想,屈原也许是二十五篇楚辞之中的一部分的作者,后来渐渐被人认为这二十五篇全部的作者。但这时候,屈原还不过是一个文学的箭垛。后来汉朝的老学究把那时代的“君臣大义”读到楚辞里去,就把屈原用作忠臣的代表,从此屈原就又成了一个伦理的箭垛了。
    胡适对屈原在部分作品上的所有权保留了可能性,而冈村先生则全部予以剥夺,归给了另外的“好几位”去共有。冈村先生并不直接否认屈原这个人在历史上之存在,只是说他并非一个伟大诗人。这样的话,即使有这个人,也与中国文学无关,也就根本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了,有与没有,也都关系不大。
    铃木修次先生对冈村繁先生的观点作了发展:他不承认当时还存在不少具有相当文学素养的诗人,而将屈原的这些作品统统归给无名氏——民间歌者。
    也有人将冈村的观点向另一个方面发展:肯定在屈原之外还有些作者,但不是冈村繁说的“具备能够创作楚辞那样需要高度修辞技巧的文学作品才能的诗人”,而是“楚巫集团”。这就是日本立命馆大学白川静教授[(4)]在其《中国古代文学》之第一部(《从神话到楚辞》)中所提出的观点。白川静先生在他的这部著作中说,屈原是“楚巫”集团的“领导者”。他说:
      屈原是从王族中推选出来掌握楚国祭祀仪式的圣职人物。《史记》说屈原任三闾大夫,三闾为司王族屈、景、昭三家之职。屈原大概是掌管宫廷祭祀仪式、统领楚巫的人物。
    白川先生还认为屈原是“肩负着楚巫命运的人”,认为楚辞中的主要作品是巫者们的集体创作,而非“特定个人的作品”。
    白川静先生对史料任意加以曲解的地方很清楚。同时,其行文中往往以“大概”之类引出推论。白川静先生的观点除了由冈村之说引申之外,也还多少受到廖平的影响。廖平说《离骚》等作品即《仙真人诗》,为众手所成,白川先生将作者由秦博士变为楚巫者。而由“仙真人”联想到巫,也是比较自然的。
    白川静先生研究中国古文字成绩斐然,但似乎在战国时代楚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上,也上了个别好猎奇的中国学者的当,并且加以发挥,虚造了一个楚国历史的神话。如他说:

      这个巫祝集团有一女巫领导人,名叫“女嬃”,据说是屈原之姊,其墓在秭归县。
    这是受了周拱辰、林昌彝说的影响。但周林二人俱是言“嬃乃女巫之称,与灵氛氛之詹卜同一流人”,女嬃之詈原,乃因原往问休咎并非言屈原同女嬃分别为“楚巫集团”的男女领袖。而国内近几十年来有个别学者提出屈原乃是巫觋一类人物,或者认为楚辞是巫文化的产物。看来白川静先生的说法,不能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总体上说,白川静先生对冈村繁先生的发展,同样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更叫人感到惊异的是,白川静先生竟由他的这一结论,引出给屈原思想定性的另一理论。他说:
      这个集团深深地依存于古代氏族社会,因此,与要超越这一制度而转向国家主义的现实政治势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被清除了。
    屈原被放到了反动的位置上,而上官大夫、靳尚、郑袖、子兰、昭阳之流,则成了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我们读白川先生的这些论述,不禁让人想起当时中国国内大报小报上各种荒谬绝伦的所谓“理论文章”。白川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一)》出版于1976年,当时中国已经过了所谓“评法批儒”的运动,也有人写文章说屈原“是坚持反对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统一中国”,说屈原的作品是“借以发泄自己对新兴力量的仇恨”[(5)]。当然,白川静先生的《屈原的立场》一文发表于1954年,他在那篇文章中已说过:“秦国商鞅和张仪的行动才是否定传统的民族主义和规定下一个新时代,因而应该被认为是进步的。”[(6)]但在那以后的10多年中,无论中国还是日本,似乎都没有人注意过这一观点。白川先生在1976年将他的这一观点进一步加以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