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最新热门    
 
试论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史观

时间:2009-7-24 13:46:25  来源:不详
作史,恬不经意。臣请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道宗嘉其言,迁他为礼部郎中,擢史馆修撰[16](卷一O四)(文学下.刘辉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一,刘辉是服务于契丹贵族的汉族史官,这一身分本身就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其二,他对宋朝附辽于正史“四夷”传的做法不满,表明在他的观念中,“四夷”与诸夏的不同,不是表现为种族差别,而仅仅是文化上的一种高下之分,对这种高下之分过于强调,会造成“妄意作史”的局面;其三,他认为辽、宋虽然多年征战,但仍可以“兄弟之礼”相称,这从文化角度反映了辽朝统治者力图争得与中原皇朝平等地位的愿望,“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则进一步突出了他以己为“正”的正统观念。刘辉的这种做法,从更典型的意义上反映了服务于少数民族的汉族史家对“正统”的全新解释,这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而且更为突出地展现出多民族融合的历史现实对民族史观的进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与辽相比,由于汉化程度较深,金代史家的正统观念以更为理性的方式体现出来。德运说成为当时流行的思潮,金代学人如赵秉文、黄裳、完颜乌楚、王仲元、吕子羽、张行信、田庭芳等都参与讨论,其讨论结果被辑为《大金德运图说》六册,今已佚。从其遗文观点来看,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金应承何统为何德。而时人的基本观点,可以大致分为四种:一是以李愈、党怀英为代表的金德独立说;二是孙铎、张行简为代表的金承唐统,为金德说;三是以吕贞祥、赵泌为代表的金承辽统,为木德说;四是以孙人杰、完颜萨喇为代表的金承宋统,为土德说。盖其本质均为以五行之说为依据,欲从中证明金得“天统”之正。这场纷纷扬扬的争论至泰和二年(1202),金朝以敕旨的形式确定:皇朝灭宋,俘其二主,合继火德已绝汴梁之宋,以为土德而宣告结束[17](卷五六)。今天看来,这种争论本身无任何实际意义,但这种对正统问题长时间的激烈争论,最终不得不由朝廷出面决断是非的情况,却从另一角度说明了金朝之重视与汉族儒家文化的承继关系,并以己为其中重要一环的思路,这一思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辽金西夏本民族文化的长足发展,使得它们在史学上亦各有成就,与此同时,与汉族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又使它们在民族史学的发展中多以汉族史学为蓝本进行各项史学活动并有意识地与汉族站在同一文化价值体系中进行正闰之辨、高下之争,这是辽金夏民族史观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它们与魏晋时期相比的不同所在。正是这种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使元代大一统局面下的民族史观进一步取得成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小  结

 

    从以上对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史观发展、演变之脉络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对它的发展作如下概括:宋代民族史观的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北宋时期受以功业之实讨论正统问题及史学发展思潮本身的影响,民族史观体现出相对平实的特点;而南宋时期则受现实政治的影响较多。辽、金的民族史观,一方面以与中原皇朝争正统为鲜明特征,一方面则以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吸收,并认同同一文化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从理论角度来看,这一发展所具备的启示有:

    第一,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史观发展,遵循着一条在曲折中艰难发展的线索。这种曲折性一方面表现为受现实政治局势的制约,民族史观在不同政权、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征,一方面又表现为在理学兴起、发展的学术背景之下,民族史观如何摆脱它的桎梏,走向平实与理性的努力中。前一种情况以南宋为最明显,亡国之痛与民族压迫的现实都给民族史观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后一种情况则以正统论的形式贯穿史学发展过程,对理学的阐发与绝对化,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史家的积极思考。但无论从史书的外在体例还是从史家深层的文化认同上看,这一时期中国史学中的民族史观还是朝着更为客观地体现多民族共同创造、发展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方向不断演进。这一点与中国客观历史及其中的民族观发展轨迹亦是吻合的。

第二,民族史观作为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现实政治、学术要求,同时也反映出史家个人对于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与思考,这种思考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一定时期史学认识的组成部分。这一史学认识在本质上受现实决定,但同时又是史学走向独立后自身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使得某些史学认识与社会现实的特点并不完全吻合,而正是这种植根于现实又超越或落后于现实发展的思想认识,制约或推进了社会的变革。正统论与民族压迫的客观存在影响到民族史观的面貌,而史家求真求实的理念与史学实践却对民族史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中国统一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