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王船山《四书笺解》著作
最新热门    
 
《四库全书》本《明史》发覆

时间:2009-7-24 13:46:30  来源:不详
仍以次缮进,候朕亲阅鉴定,重以刊行,用昭传信。”[7] 明令对《明史本纪》进行全面改修。然而,这次改修并不限于本纪,还对《明史列传》作了大规模精密细致的考正、订误工作,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这部经过重新勘改、修正的新本《明史》才被誊录完毕,收入《四库全书》。[8]
  “四库”本《明史》的产生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乾隆朝纂辑《四库全书》是对整个文化典籍所作的一次全面清理,历史典籍的清理乃是其中的重点所在。历代史册,包括清本朝所修的史书,凡收入《四库全书》者无一不被重新查阅修订,甚至高宗祖父康熙皇帝亲自批阅的《续资治通鉴纲目》亦被重订。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声势浩大,历时持久的追缴原书及翻刻版本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初刊成的《明史》不可能不被重新查改。乾隆中期以后,重文献、重考证、重辨伪订讹、重广征博采的考据学已成为风气,影响上及于皇帝和达官贵人,他们也无不以“实学”为时尚,《四库全书》馆乃成为这种学风推波助澜的大本营。于是,清廷对史籍的清理便在两方面进行:一是查改本朝忌讳和有违纲常伦理、褒贬失当的内容。二是核订史记载是否确实。使这种清理工作在贯彻封建思想体系的同时,还带有相当的学术色彩,改定后的“四库”本《明史》即可作为其中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官方在史学上的动态和学术水平。
  若干年来,学术界虽对《明史》一书多所研究,但对《明史》刊行后的再次改修注意不够,甚至多有微辞,[9]这应当客观地予以重新审视。

           二《四库全书》本《明史》在内容上的重新修订

  《四库全书》本《明史》被清人称为“新定之本”,《四库全书总目》和《清文献通考》都照此著录。它是将乾隆四年(1739)“钦定”刊行的《明史》大加改修而成。
  《明史》的改修于乾隆四十年(1775)开始,和重订《明纪纲目》同时进行,主要是对《明史》中有关的元朝人名、地名按照乾隆时新的译音标准进行了查核改订。这次改译的人名、地名,清人王颂蔚的《明史考正捃逸》和近人李晋华的《明史纂修考》中开列甚详,[10] 在此不再赘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次改译尤其注意将“鄙”字改为“雅”字的特点。关于这次改译工作,过去一般认为是清高宗因自己身为外族,害怕见轻于汉人之故。[11]这种观点事实上不尽确切,清高宗本人就曾于上谕中说:“朕非于此等音译字面有所偏袒,盖各国语音不同,本难意存牵合,即如满州、蒙古文字译为汉文,此音彼字,两不相涉,乃见小之徒欲以音义之优劣,强为分别轩轾,实不值一噱”。[12]他认为在“海寓同文”之世,不应使用带污辱性的字义翻译少数民族人名地名,这在理论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
    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清高宗已不满足于仅仅改译《明史》中的人名、地名,谕令修改《明史本纪》,在这道谕旨下,不仅《明史本纪》得到全面改修,《明史列传》也经过了精心的考证和修订,其工作之繁重和成果之水平非译音字改字可比。     
    (一)《明史本纪》的改修。
    在乾隆皇帝将原本《明史本纪》“逐一考核添修,务令首尾详明,辞义精当”的谕令指导下,《明史本纪》的改修主要作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 史事原委的补充。从乾隆四十二年谕令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引发《明史本纪》改修的最直接原因是两名大臣获罪诛死的原因不明和“土木之败”中不载王振挟帝亲征而造成的“疏略”,所以在改修本纪时,改修人员对一事之起,一案之兴,诸王坐废,大臣被戮的原委非常重视,无不溯源竟委,详述因由,以求赅备。如乾隆提到的两大臣之死,原本《明史》记栽为:“庚子,巡按福建御史汪澄弃市,并杀前巡按御史柴文显。” [13]经改修而成的“四库”本《明史》则记述:“庚子,巡按建御史汪澄坐失机,前御史柴文显匿不奏贼,并逮诛。”[14]说明了两人被处死的缘由。再如明景帝废英宗太子之事,原《明史》中只有“夏五月甲午,废皇太子见深为沂王,立皇子见济为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