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论中国传统史著编纂的政治原则

时间:2009-7-24 13:46:38  来源:不详
民生,贾让的《治河三策》,至今仍有鉴价值。汉代武帝时之强盛而汉末之衰败,同黄河的治理与失修关甚大。班固写历史人物,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使贤任能的思想。对汉初任用智士,他曾经发表议论说:“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骋其知(智)辩,并成大业。语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信哉!”使后人鉴重用才智之士。在对待少数民族的关上,他强调与各族和邻国通使和好。《西域传》赞记说,武帝为“断匈奴右臂”,凭丰厚的物质条件,穷兵黩武,奢侈浪费,以繁重的赋税而导民众起来反抗,“末年遂弃轮之地,而下哀痛之诏”。班固认为汉朝时西域“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恩德,乐内属。……圣上远览古今,因时之宜,羁縻不绝,辞而未许”。可见,班固主张以德服人,自愿通好,反对索取和奴役各族,为统治者提供处理少数民族与邻国关鉴,这就是为政治服务。 

    唐代李渊在命萧踽等修六代史诏中明确提出编纂的政治原则,“考证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7〕。唐初所编六史都是遵循“贻鉴将来”的原则的, 突出反映事在人为的思想。魏征主持修史,更明确提出取“鉴于亡国”的原则,即从前代“危”、“乱”、“亡”的教训中,求得自身政权的“安”、“治”、“存”〔8〕。杜佑生活在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亲身经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变化,想通过对历代典章度的编纂,总结经验教训,以寻求治国安民之,从而挽救唐王朝政治经济的危机。于是,他在《通典》序中提出编纂的政治原则,“所纂《通典》,实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他在《献通典表》中说:“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拯之方”。于是,他据“往昔是非,可为来今之龟镜”的原则,编纂《通典》。他认为唐中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盖是人事,岂唯天时”。抛开天的作用,从人的因素中寻找国兴亡的原因,得人才则兴。他说:“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颍”,这些都是成“王业”、“兴霸国”、“富国强兵”的“贤者”。社会安定在于“薄赋轻徭”,律己节俭。他说:“夫欲人之安也,在于薄敛;敛之薄也,在于节用,若用不节而敛之欲薄,其可得乎!先在省不急之费,定经用之数,使天下之人知上有忧恤之心,取非获己,自然乐其输矣。”显然,这就是通过编纂史书为统治者提供轻徭薄赋,开源节流,社会才能安定的鉴。故清乾隆帝称誉《通典》为“经国之楷模”〔9〕。 

    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