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论中国传统史著编纂的政治原则

时间:2009-7-24 13:46:38  来源:不详
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则一语破的,道出编辑的原则。直接以资治通鉴为名,宋神宗读后甚为赞赏,御赐书名,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一点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得很清楚:“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盛衰,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以戒者。”点明编书的原则是为统治者治国施政提供鉴。并通过编史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要“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胡三省更是把《资治通鉴》说成是统治阶级必不可少的东西,他非常肯定地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10〕这足以说明《通鉴》编纂的政治原则是治身治世,有利于政治教化。司马光完全抛开天人感应说,主要从统治集团本身去探索治乱兴衰的原因。他说:“未通人理于万一,而遽从事于天,是犹未操舟而欲涉海,不陷溺者,其几矣。”故而,他认为统治者“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11〕,“天下兴衰,于用人”,这个结论至今仍对政治有一定的鉴价值。 

    元朝编纂宋、辽、金三史,也是以给政治提供鉴为原则的。《进金史表》说:“汉高帝入关,任萧何而收秦籍;唐太宗即祚,命魏征以作《隋书》,盖历数归真主之朝,而简编载前代之事,国可灭史不可灭,善吾师恶亦吾师。”《进宋史表》说:“鉴于有夏,鉴于有殷,乃臣子告君之道。”元璋建立明朝,下诏编纂元史,其原则在《进元史表》中说:“因已往之废行,用作将来之法戒。”明清之际,历史著作的编纂与现实政治也紧密相联,引古筹今,鉴往训今,从历史中寻求解救社会危机的良方。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为史为?”〔12〕这就提出编史的原则是经世用,为现实政治服务。 

    由上可知,传统史著编纂以探讨政治兴衰,为现实提供鉴为原则,或以古为镜,帮助统治者修明政治,发展经济,俯顺民心;或考究国政体的历史沿革,揭露封建专政治的黑暗和专君主的腐朽;或寻求历史根据、阐发自己政治主张,革除弊政;或探求历史发展的方,实行社会变革等,充分发挥史学著作的社会作用,使史著对推动社会政治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 

    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