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心忧天下,魂系史学——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
近代史;语境;语词——略
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
略论古代世界的早期国家
略论中国封建政权的运行
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
论西周的彻和庸
最新热门    
 
略论西夏上奏文书

时间:2009-7-24 13:46:57  来源:不详
家统计,自“乾顺元德四年(1123)至夏末帝宝义二年(1227),在西夏中后期的104年间,夏共遣使238次,其中乾顺朝36次,仁孝朝141次,纯佑朝26次,夏金之间的交聘活动以西夏为主动,遣使频繁,人数众多。”(注:刘建丽.夏金使臣交聘述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西夏研究专号.)以此换取了金的信敕,基本上维护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从乾顺到纯佑( 1124—1206)间的八十余年,西夏与金未发生战争,和平共处,西夏也借此安养生息,发展自己。从李安全之后,上奏文书主要有两次,可以想象夏金关系处于一种逐渐恶化的状态。另一种是“称大朝代、大朝、朝廷”,也就是说,还有“小朝代、小朝”的存在,给人的感觉仍然有独立之意。
      4.西夏上奏文书几乎贯穿了宋、辽、金三个朝代
    从上奏宋朝(960—1279)的文书来看,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春三月,“继迁闻继捧等俱受恩命,遣所部诣麟州贡马及骆驼等物,奉表于宋朝”(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5.1)开始,止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夏天盛十三年冬十月,宋四川宣抚使吴麟遣使檄夏国,合兵讨之。仁孝上宋国书《报吴麟遣使檄夏国书》,其间178年时间,也就是说,西夏上奏宋朝的文书几乎于宋朝相始终。
    从上奏辽朝(916—1125)的文书来看,从辽统和四年(986年)春二月癸卯,继迁遣使降于契丹起,到辽大安二年,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二年十月,秉常薨,遣使诏其子乾顺知国事。十二月,李乾顺遣使上其父秉常遗物。四年七月,册乾顺为夏国王。五年六月,遣使来谢封册。”(注:(元)脱脱等.辽史·西夏[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止,其间也有百年的历史,在辽朝的后四十年,西夏减少了与辽朝的文书往来。
    从上奏金国(1115—1234)的文书情况来看,从金天会二年,西夏元德五年(1124年),“始奉誓表,以事辽之礼称藩,请受割赐之地”,到金泰和六年,西夏天庆十三年(1206年)“七月,使纯佑母罗氏为表,言纯佑不能嗣守,与大臣定议立安全为王,遣使奏告”(注:(元)脱脱等.金史·西夏[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止,其间经历了八十多年,同样几乎贯穿了金朝始终。
      5.上奏文书写作的特点
    第一,西夏大部分上奏文书感情真挚,态度谦恭。如李继迁写给宋朝的《于宋乞夏州表》等,李德明上宋的《奉继迁遗言表》。原因很简单,西夏在元昊称帝前是臣属于宋朝并具有藩镇性质的地方政权,由于党项羌人长期臣服于中原王朝,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汉民族的强烈影响,致使其上奏文书受到唐宋文书写作的影响,大部分表章感情真挚,言辞谦恭,但缺少党项羌民族的特色。
    西夏中后期的上奏文书从总体来看,情辞兼善,内容较为深厚,而且表文的形式和语言都颇为讲究,可以反映出西夏党项羌文学发展的水平,如元昊《于宋请称帝改元表》、秉常《贡宋表》、乾顺《遣使如宋谢罪表》、仁孝《既诛任得敬诣金上谢表》等为代表。
    第二,西夏上奏文书中也暗含了小国寡民的自卑感。西夏上奏文书中有部分文书虽然极力强调或张扬其民族独立的自豪感,但字里行间却不乏小国寡民的自卑感。如元昊在《于宋请称帝改元表》中表达“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的伟大宏图之后,又只好请求宋朝皇帝“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仁孝在《回刘奇等檄书》中表达“幸逢拨乱反正之秋,乃是斩将搴旗之际”的抗敌决心,但不得不请求宋朝军队“待予若卫公,使边境有长城之倚”。这充分说明西夏国力缺陷。
    第三,表达手法和艺术技巧的多样性。西夏上奏文书之所以成为西夏文学的精华,其原因之一是在创作上灵活的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和艺术技巧。如李继迁写给宋朝的《于宋乞夏州表》以叙述为主;李德明上宋的《奉继迁遗言表》叙中有议,这样所述事件具体,道理明白,同时间接地表达了他志在为党项羌民族的兴旺繁荣而建功立业的决心,在反映民族意愿方面颇具特点;元昊《于宋请称帝改元表》、乾顺《贺金正旦表》中大量采用对偶排比句式,特别是典型的四六句,具有骈体特色,使文书典雅凝重,层层深入;元昊《遣贺九言赍谩书》采用对比手法,揭露了和讽刺宋朝的奸佞、伪善、虚弱和卑劣行径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